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46|回复: 0

<转>进入澄明之境----致新生(不错的,贴上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9-30 10:2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此借用的是张世英先生的书名为题,在张先生看来,“澄明之境”是一种建立在主客对立关系之上的主客融合,即中国古人向来推崇的“天人合一”;而“我要说的“澄明之境”,则是出于自己的一孔之见,融合了我个人的阅读经验及生活体验,简要地说,它是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一种在执著追求上的旷达与超脱,一种完全迥异于传统的新的思维方式。
  俗话说,条条大道通罗马。进入“澄明之境”的途径也一样,但在我看来,途径虽多,有些路段却是必须要走的,而指出这几个路段及提示一种可行的路径,是我在下文所要表达的内容。
  “澄明之境”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如何进入,实际上很大程度可转化为如何更改你的思维方式这一问题。一个人的智力有多高,可以说基本决定于他的思维方式,在思维层次上占据了优先地位,无疑可以让他在人生及社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种思维方式,能让人远离尘世的烦琐,将人从“烦忙”的处境中拉出来,让人脱离俗世的琐碎计较,以一种更宽广的胸怀及审美的心态去生活,而这种生活,就是荷尔德林笔下的“诗意栖居”了。
  我们平时所接受的教育,虽教给我们许多实用的知识,但另一方面也遮蔽了许多重要的东西,这些是“不在场的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却比“在场的东西”更重要,比如理想、爱情、自由意志等。从重视“在场的东西”到“不在场的东西”的转变,标志着思维方式的革新。那么,如何实现这一思维革命呢?
  对中文系的学生而言,阅读才真正是每天的必修课,其它的课都能逃,但阅读少不了,因为它是进行思维革命的前提,很难想象一个不读书的人,他的思维层次会有多高,而人类自古以来的思想精华,却是提升我们文化素养,开阔心胸及视阈的最好资源,而对这些精华的吸收,是思维革命的基础。
  关于阅读,我想借用李敖的一句话,就是“读一流的书,做一流的人”。读什么书没有限制,但有个总的标准,即必须是一流的作品。有人会问,什么是一流的作品,怎么区分一流作品与三六九等之文字垃圾?这个问题不难,要判断一部作品的价值,先可看它在文学史(最好是国内最权威的文学史)上的地位,如果文学史上没提到或找不到的,姑且先不管它,先把那些古今中外影响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经典之作读完再说,比如国内的文学作品,最先要读的是庄老孔孟,学文学的人不知道亦舒,没读过《<论语>心得》没什么见不得人的,但如果他连《庄子》、《老子》、《论语》、《孟子》及四大名著都没读过,那他丢人就丢大了。外国文学也一样,那些时下畅销的书,你没读过并不可笑,可笑的是大学毕业了你连莎士比亚、歌德、卡夫卡、托尔斯泰、陀斯妥耶斯夫基等大师的经典著作都没翻过。关于这一点,爱默生提供了一种经典的“三不读”法:一不读当年出版的书,如我们在市场上看见的那些畅销书,易中天的《品三国》、于丹的《〈论语〉心得》,均属于此类;二不读名不经传的书,像有人跟我说什么郭靖明、张锐然、秦文君、安尼宝贝等,这些名字在文学史上都找不到的;三不读自己不喜欢的书,对于你不喜欢的书,不管它多么有名多么经典,不必强逼着自己去啃,那样不会有什么收获。
  但中文系的学生单读文学书还是远远不够的,美学家朱光潜曾说,学美学的人,单单只读美学著作就是做不出什么成就的,他还得读哲学、历史、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等。朱先生的话一样适合学中文的人。俗话说,文史哲不分家,在大学四年里,至少要把“文史哲”领域内的经典之作读完,否则他就不合格。
  文学与哲学比起来,它的内容更广泛,大致呈现的是一个面,但它因为只是横向的平面发展,缺乏哲学的纵向深度。在思想的深度上,在思维的深刻上,文学是远远不及的哲学的。文学长于具象的抒情,但短于思想的深刻及抽象的哲思,而后面的缺陷,哲学恰能很好地补充,所以对哲学的阅读,是成就一个作家乃至思想家、哲学家必不可少的工作。
  有人会说,哲学太深奥了,难以下手,甚至无从入手。对于初学者,这确实是个问题。以过来人的身份,我可以提供一两点建议供参考。如果对哲学实在一无所知,那最好的办法就是从读哲学史开始,比如西方哲学,就可读叶秀山先生主编的《西方哲学史》,或读罗素、怀特的《西方哲学史》,比如中国哲学,可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或北大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哲学史》。通读了哲学史,你基本上就掌握了人类从古到今最伟大的哲学家们的思想,对全人类的哲学思想就有个大体的轮廓,你就知道从古希腊到后现代的西方、从先秦到如今的中国,出过哪几个大哲学家,他们有着怎样的学说及著作,其中总会有你感兴趣的哲学家,你就知道该读哪些书。哲学史的阅读只是学哲学的入门工作,必须还得结合原著来读,才能对哲学家的思想有一个更确切的理解,而只要你喜欢上了或读懂了一位大哲学家,你的大学就很值了,而且它会让你终生受益。
  读哲学著作,有些会比较晦涩难懂,如康德、尼采,实在啃不下,可先搁置,找研究康德、尼采最权威的学者的专著来读,如武汉大学的邓晓芒教授的《康德哲学讲演录》,李泽厚先生的《批判哲学的批判》,对理解康德的思想就是很好的向导,如哲理散文家周国平的《在世纪的转折点上》、陈鼓应先生的《尼采悲剧哲学》,对了解尼采就是不错的帮手,但读这些书,最终的目的还是引到读原著上,因为抛开了原著的解读,就不可能对他们的思想有完全深入的掌握。
  至于美学、历史、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等的阅读,大体可结合上述读文学与哲学的方法,每门学科只要了解了其轮廓,再对一些重要的著作有一定的理解,就很不错了,接着就是看个人的兴趣了,想钻研的人可以继续钻研,毕竟学海是无涯的,但有了兴趣之舟,这航行便是无上的快乐而不是一种苦差了。
  除了阅读,还可去别的学院旁听一些经典的课,比如公管院舒远招老师讲的“西方哲学史”、新传院魏剑美老师的“现代文学史”(他还开了校选课“写作与投稿”),本院赖力行老师的“文学批评学”,就曾给我很大的受益。读大学,怎么听课,会不会听课,也反映了一个人的水平,会听课的人,不是那种每堂课都到的人,而是“好课”(即能给人受益)从不缺席,“差课”(比如“马哲”)能逃就逃。周国平说,现在的大学生就是要向教育争自由,“逃课”就是争自由的表现——我并非鼓励大家逃课,而是大学课程设置本身就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如果牺牲自己的时间作为大学教育弊端的牺牲品,至少是没多少价值的。
  有了阅读及听课的知识积累,便能形成一种融古今中外于一体的大视阈,看问题就大不一样,就比如没有阅读那些经典作品及不会听课的人,他们处于平地上,眼睛看的只是文学院乃至岳麓区一小部分钢筋水泥建筑,但前者就像站在麓山顶上,整个河东、河西、橘子洲、湘江风光带等尽收眼底,美不胜哉!
  这种大视阈,是你思想观念转变的前提,而观念的转变,又是“澄明之境”的第二个路段,这是一个转折点,是你走出传统科学实证、主客对立的魔圈,走向想象自由、主客融合的“天人合一”。
  西方哲学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的传统就是主客对立的理性主义,这种主客对立,强调的是主体(即人)对客体(即客观世界)的认识,它把客观世界当作人的对立面,凭借科技进步来征服自然,结果生出当今世界诸多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等问题,由于它只强调对立,所以在对自然的征服中违背了自然的规律,导致自然与人类的矛盾与冲突,并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但从海德格尔后,西方哲学进入了主客融合,他们意识与自然对立只能威胁自身,只有与自然及世界和谐发展,才是长久之道。主客融合,强调的是主体人与这个世界的融合,即人与世界并不是对立的,人只是世界的一部分,整个世界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大网络,而人不过是这个网中的一个小结,脱离了世界的人存在没有价值,脱离了人的存在,世界没有意义。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先秦就存在,庄子、老子他们的思想中就强调人与自然的合一,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就是此理。但正如张世英先生说的,中国的“天人合一”是一种原始的“天人合一”,它不像西方那样是从长期的“主客对立”中发展出来,它缺乏“主客对立”的阶段,因为认识论不发达。这种原始的“天人合一”还不是“澄明之境”,只有经历了“主客对立”之后的“高级天人合一”才是理想的境界。
  这种境界,要求我们既要坚持“主客对立”的认识论,即一种积极进取的求知精神,也要求我们在执著追求时能适时超脱。执著与超脱并不矛盾,相反,它们相反相成。执著是超脱的基础,没有对知识、理想的执著追求,没有对“在场的东西”的重视,就不会有超脱,不会对“不在场的东西”的重视,而这一个过程,用中国哲学的术语,就是从“有”到“无”的转变。
  “有”是在场的东西,强调物质及实证,比如拜金主义者,就是金钱至上,只认钱不认人,钱是看得见的东西,是“有”;尽管钱对每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世界还存在比钱更重要的东西,比如亲情、友情、爱情、理想等,这些是看不见的,是不在场的东西,即“无”。用庄子的话说,“有用之用”不过小用,“无用之用”才是大用,“不龟手”之药在某些人只是低贱的谋生,到了另外一些人手里却是晋升的法宝。从“有”到“无”,就是抛开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弃除对物质的过分崇拜,转而重视精神层面的追求与满足,比如精神自由、人格独立等。然而“有”“无”并非绝对对立,“有”是“无”的基础,没有“有”的“无”会陷入“虚无”,没有“无”的“有”会是一种狭隘的占有,它要求人既要执著人生,同时也要超脱人生。
  有了“有”到“无”的升华,就进入“澄明之境”的第三路段,即以审美的心态去生活。这种心态是与功利主义相对的,用朱光潜先生的三种面对古松的态度可说明两者之间的差别:木材商看古松,他想的是这古松可以做成什么家具,卖了可以赚多少钱,即他考虑的只是古松的实用价值;但一个画家,他眼中的古松只是一棵古松,他看着古松那刻不会想着别的东西,只是觉得古松盘旋的虬枝挺美,他完全沉浸于古松本身的美姿之中,而不会想到它到底值几个钱。木材商就代表着功利主义者,画家无疑是以审美的眼光在审视。
  以审美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就不会斤斤计较自己的得失,成败。在审美主义者那,失败也是一种收获,他们更重视的是追求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失败对他们来说,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过是成功的垫脚石。有的人甚至还追求失败,只是要失败得精彩。而一个精彩的失败者比一个渺小的成功者,前者无疑更成功。如果你能以不怕失败的心态去生活,与别人竞争时不是老想着用什么手段去争取胜利,不是注重参与的结果,而是看重参与的过程,哪怕是失败,只要你付出了,有一个精彩的失败你也觉得光荣。如史铁生说的,你的人生若有了精彩的过程,那么失败、死亡,即便上帝也剥夺不了你的精彩。
  进入审美境界的人,世界一切在他眼中便都是美的,如苏东坡说言,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你想,若能做到像苏轼这样“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能做到像范仲淹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生活就会完全不一样,你会发现,幸福其实离你并不远。
  换而言之,“澄明之境”就是一种幸福的生活,一种充实而丰富的生活,一种既执著又超脱的诗意生活。这种生活,对于每一个师大学子都是可能的,关键看你怎么去生活,是碌碌无为,还是积极进取,是消极堕落,还是乐观向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5-7-11 16:41 , Processed in 0.298444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