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62|回复: 14

上海,你伤害了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22 17:4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海新版历史教科书淡化毛泽东等内容引发争议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1日11:08 国际在线



以后我们只能到博物馆了解中国近代屈辱史?◎供图/新华网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文/本报记者 邓艳玲

  淡化“毛泽东、长征、殖民侵略、革命、战争”,盖茨取代毛泽东;大幅削减古代史内容,用所谓当代文明史取代中国史;营造所谓“和谐史”,革命、战争、苦难内容被大幅删减,南京大屠杀内容只在初中部分简单提及;高中部分完全抛弃传统中国、世界编年记史的方式,改用一部笼统的“人类文明史” 代替……




  



  于今年9月正式启用的上海新版历史教科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上海新版历史教科书”,找到相关网页约39,200篇。

  然而,参与编辑此版历史教科书的人认为这个争论不但迟缓而且没有任何意义;上海市教委则以课改目前还处于试验阶段,一切未有定论为由,对此事采取不予回应的做法。

   上海方面一律回绝采访

  9月18日上午,记者致电上海市教委。两个小时后,工作人员回复记者电话:目前,上海的二期课程改革还处于试验阶段;试验可能出现一些问题,也必须等试验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可能有阶段性的结论;现在时机未到,不能对课改试验做任何回应;市教委在近期内不会接受任何媒体关于历史教科书的采访。

  就在当天下午,记者就新版历史教科书的有关争议,试图联系主管此版教科书编写工作的市教委教研室历史教研员於以传。

  於非常客气地拒绝了记者的采访,并告知,“凡是参与编写新版教材的人,凡是与新版教科书相关的人都不能擅自接受采访。”记者不解地追问,哪怕是这些教材什么时候开始编写也不能说吗?於提醒记者,这已经是在采访他了,但他不能对此说一个字。

  9月17日,记者致电本版历史教科书的主编之一、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周春生,他就颇为无奈地告诉记者,就是因为某些境外媒体断章取义的报道,上海市教委决定相关人员不再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哪怕是全面客观的报道也不行。记者要采访他其他内容没有关系,教科书只字不能提。

   上海新版历史教科书四大争议

  新华网等几个大型的门户网站都开辟专题,从教材的内容呈现、编写的指导思想、实际运用可能出现的问题、与通常教科书的比较等多个角度对上海新版历史教科书进行争论。

  某网站所作的调查,不到五天,参与人数就达24000多。调查结果显示,不支持上海新版历史教科书淡化“毛泽东、长征、殖民侵略、革命、战争”的做法的比例占到8成多。

  -争议一:内容删减体现创新精神

  反对者:

  高中生不知中国近代屈辱史

  赞同者:

  强调殖民史不宜造就人才

  新版教科书,初中的中国史和世界史被从三年压缩到了两年,而高中仅有的一年历史课如今只集中于文化、思想、文明。高中部分甚至让人怀疑这是不是一本历史书,王朝更替、国家兴亡,革命与战争,殖民与反殖民等传统的历史编纂内容全部都没有,通常的编年的历史时代也不见,代之以“大河文明”、“海洋文明”、“草原文明”等泛泛而谈的内容。

  反对者认为,上完这套教材,你基本上不知道各个西方国家的盛衰,你也不会知道中国近代的屈辱,你也看不到十月革命,法国革命,也不会知道拿破仑、希特勒、斯大林、毛泽东的具体事迹。

  持赞同意见的香港大学教育学副教授白杰瑞认为,中国大陆的教育当局寻求各种途径使学校课程跟上时代。他说:“这强调了创新思想和使学生适应全球化。过多强调殖民时代民族苦难的历史,是否能造就今天的上海所需要的高级人才?”

  有网友认为,中国多数农民起义起因相似,书写历史不需要毫无进展的重复再重复赘余再赘余。还有网友则从上海历史教科书的修改中,看到了中国教育改革的决心,看到了中国教育发展的希望,他认为我们必须从过去历史的泥淖中挣脱出来,除去历史意识形态渗透的毒素。

   -争议二:文明史取代编年史

  反对者:

  这是消灭历史

  赞同者:

  走出只关注领袖的历史

  据2004年11月上海市教委印发的《<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试行稿)>说明》:初、高中的课程内容都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文明史为线索、框架而编制的。初中阶段学习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高中则以“人”、“生产力”、“交往”等影响文明进程的要素为内核架构主题,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社会生活等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与成果的各个重要层面,以点带面,凸现文明特征。

  反对者网友“陶短房”认为,这就是在消灭历史。一套没有历史年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事迹的“历史教科书”,到底想给青少年传播怎样的历史观?

  历史是前人用血泪凝成的经验教训,是后世正反两方面最生动的借鉴。宋代司马光卷入党争,屡经沉浮,但不论哪派得势,却都不曾对其《资治通鉴》动过一指头,因为他们都懂得,从历史中可以“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赞同者认为,对于一个初高中生来说,不知道汉武帝跟不知道路德维希二世没什么区别都不重要。只要通过六年的历史学习,他能了解到自己所归属的中国文明的魅力,能做个地道的中国人,走出国门不至于被淹没同化在复杂的种族人群中是教育的成功。(来源:青年周末)

  网友辩论:历史教科书是否应该删减传统历史内容

  

 [1] [2] [下一页]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于 2006-9-22 18:43: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的做法无可厚非

与其让学生知道染了色的历史,不如给学生一个目录,让他们自己寻找答案,与其让学生从心底就认同政治主线所连接的历史中的尔虞我诈,不如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文明,然后自己去认识自己的国家和世界,

拒绝意识形态,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甚至,有一些伟大
发表于 2006-9-22 19:3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没看到书不好评价
不过要是真如新闻中描述的那样,那就太考验历史书作者的功力了,我很怀疑他们能编好以这种思想所指导的教科书,说不定是矫枉过正走向另一个极端
如果只讲文化史,确实是如朱学勤所言在文化的脂肪上搔痒了
发表于 2006-9-23 22:30:45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史使人明智”,关键是读什么样的历史。
人的行为和判断常以已知的信息为依据。可以想象,谁掌握话语权,谁就影响人们对是非的判断。历史如何解读,实在是太重要的事情。但服务于某个团体利益的历史,已是有害的历史。人们已经无意识地踏上了一条被规定的道路。虽然我们永远不能完全地明了历史的真相,但我们却有权利接近它,也能够接近。
上海的实验,可以说是一个突破,历史教科书不再以服务于意识形态为首要任务,而是服务于人本身。
什么是正确的历史观念?有什么权力灌输一套没有经过受众认可的历史观念?
没有历史年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事迹的“历史教科书”,正敞开了历史的大门,面对被还原的历史,有多少种解读就有多少个未来。
为什么要惧怕由此产生的多样的思想?为什么要惧怕充满变数的未来?

纪伯伦不是已经借先知之口道出了正确的教育观?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
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象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中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
使他的箭矢迅疾而遥远地射了出去。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先知·论孩子》
发表于 2006-9-23 22:46: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还是中学生最有发言权
我们这些人经过大学的规训,看问题已经不一样了,我们自以为正确的东西或许仍然只是另一种意识形态,我们又何必强加给中学生呢?
发表于 2006-9-23 23:44: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本历史教科书撑死了200页4个学期一起也就800页 如果是图文并茂 可以想像 很难容下全部的东西 XX赔款XX条约? XX全会XX决议? 侵华战争?中印中越的边境战争?印尼屠杀华侨?

那是在培育人才还是在培育愤青?

回想一下 貌似以前高中历史课本对文化大革命一笔带过 89学潮只字不提 怎么那时没人强调应该尊重历史?
发表于 2006-9-24 00:3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教科书只是一种参考文献,不应该是学习历史的唯一工具。
发表于 2006-9-24 00:37:28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人怎么上历史课!

我国传统历史教学强调学生对历史史实的掌握,造成学生学习历史时思维简单化、方法呆板化。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所提出的《历史课程标准》不仅注重让学生达到一定的知识目标,而且在能力目标和思想教育目标方面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国际意识,以及积极进取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等。本文所介绍的美国历史课程教学在上述目标方面都有所涉及,因而,对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可资借鉴。

在美国,鼓励学生用“操作”的方式来学习历史,即研究某一课题以及进行相关的写作,被认为是每个教师的基本教学目标,特别是写作这一方式,不仅对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非常重要,而且对于拓展学生的知识种类、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也是必不可少的。相应的,一个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也有赖于他(她)的各种重要能力,如阐释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及其意义等。

一、丰富的课堂学习内容

在美国的历史课堂上,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大量的文献资料,而非仅仅是一本教科书的内容。这不仅对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有价值的练习,而且也为他们进行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写作提供了基本的条件。学生们通过全方位的学习各种文献,将会从中了解到各个作者持有怎样的偏见,如何区分事实和个人的观点,如何解释相互矛盾的史实证据以及如何从中得出有用的结论。

通常教师会提供给学生一份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文献资料,然后要求每一个学生完成一篇论文,然后在课堂上以合作学习的形式阅读更多的资料。但一般来讲,教师只提供给学生文献的部分摘录而非全部,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这些文献的特点在于:1.内容涉及从政治到社会理论等各个领域,其中有的非常著名,如《独立宣言》,少数则是鲜为人知的,如Catherine Beecher的《一本关于国内经济的专著》(1841年);2.其作者来源多种多样,包括男性与女性、白人、非洲裔美国人、美籍印度人等。教师通过向学生提供这些经过仔细筛选的、内容丰富的文献资料,可以使他们对美国移民文化的多元性有充分的了解。

那么如何对这些文献进行初步的分析呢?具体来说,教师会规定学生考虑以下六个问题:(1)该文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作者是谁?(3)写于何时?(4)写于何地?(5)写作缘由?(6)为什么该文献在整个美国历史背景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问题会使学生将注意力从具体的历史史实中转移到其他更为抽象、更需要做出阐释的问题上去。同样的方法也可以应用于一些图表史料的教学上。有关文献的初步分析完成以后,让学生写出他们自己对于这些问题的答案,并将之形成短小的文章,同时还可以配上一些图像阐释、列举出支持性的证据以及相关结论。

二、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

当学生掌握了第一手的史料以后,他们就具备了相当的背景知识,且对教学内容的概貌有了大致的了解。因此,如何通过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来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学习,使其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之外还能锻炼思维、培养能力,这就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完成的主要任务。

在这一点上,美国历史课教学最大的特色就是以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取代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讲授法或演示法,教师的作用在于不断地给学生制造学习机会,并鼓励不同学习方式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例如,在学习有关美国宪法的历史时,教师让学生主持一个假想性的宪法会议,期间他们可以构建自己认为合理的“宪法”。具体而言,将每一个学生都安排到一个12人的代表团中“参加”1787年的联邦政府会议,并且每个代表团都有自己的议题:如大州与小州的相互关系、各州的权力定位和中央政府的集权性、工业与经济的关系。在会议当中,每个学生都应草拟一份简单的议案,如(1)政府的三个分支以及它们的相应权力和制约体系;(2)国会应是单议院还是两议院;(3)各州相对于中央政府而言其各自的角色与权力;(4)如何通过中央政府来保护个体权利不受侵犯。以这四个问题为基础,各个代表拟订草案、争取他人的支持、讨论一份议案的优缺点并最后投票表决。教师还可以提醒学生考虑奴隶制度的存在是如何使所有这些决策都变得复杂化,以及它是否应被吸纳进他们的团体议案中。学生们每天都要报告自己当天的进展、采取了哪些维护本团体利益的策略以及该策略为何成功或失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各种历史知识获得了深入理解,比如,为何1787年各州的代表会在联邦政府会议上相互妥协;为何他们认为《权利法案》对于捍卫个人自由是十分必要的;为何奴隶制度没有在宪法中提及,等等。活动的最后是学生们必须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投票原则达成一致,最终形成自己的“宪法”,并将之与真正的联邦宪法进行比较。

尽管这样的活动要占用大量的教学时间,但它们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回报”──他们不仅对教学内容记忆深刻,而且能充分理解这些史实的历史意义,最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始终是积极参与、充满兴趣的。

三、全面的成绩评估体系

传统的考试方式对于检测学生所要求掌握的各种研究能力而言较为乏力,因而必须用一种新颖、具有创造性的成绩评估体系来全面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在这方面,美国教师一般采用让学生选取一项有关当地历史的研究项目的方式来评定他们的学习成绩。该项目可致力于了解当地尚鲜为人知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并在整个国家的广阔历史背景中去阐释研究结果的意义。例如,一份有关当地19世纪女性改革者的研究报告可以考察她们在当地的社区运动以及整个国家的妇女权利运动中所起的作用。对学生们而言,由于可以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所关注的焦点,所以,这种评估方式可以更好的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更为全面的评价他们的学习成果。

具体而言,要完成这样的一个研究项目,学生不仅需要考察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一系列文献、照片、艺术品,有时甚至包括家谱,而且需要实地的参观许多名胜古迹、公立或私立博物馆,并最终形成口头或书面的报告。通过这些方式使历史学习更为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并且使他们从中学会重要的沟通与研究技巧,比如如何区分初级资料和二级资料;如何有效的分析各种文献;如何利用当地的图书馆或历史古迹去考察当地的名人、史实,并将之放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分析其意义等等。最后,学生们大多能形成一份文笔流畅、见解深刻的论文。

这种学习过程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历史思维,而且培养了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这种作业形式耗时较长,那么如何避免学生在此过程中偷工减料甚至抄袭他人作品呢?美国教师采取了组织学生们定期的进行同班、同年级甚至跨年级的交流,且以任务计划表的形式监督和评估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的方法。因为研究过程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最后论文的质量,所以教师指导学生从一开始就制订一份任务计划表,包括要求完成的最后期限、每一阶段的进度安排、各子任务的分值等等,例如:

任务计划表

要完成的任务
分值
预期时间

选择题目
5
1周

寻找参考文献
10
3周

分析原始资料
10
1周

分析图表资料
10
1周

列出简介、论点、详细的提纲(配有主标题和各小标题)
10
1周

初稿(包括所有的注释和参考书目)
30
2周

进行同伴评价
5
1周

最后的定稿
20
1周(第11周交稿)


总分100
  



从上述表格中可以看到,该门课程最后的分数包含了整个过程中的各种任务完成情况,而不止是对论文定稿的评估。该评分系统的目的就是要强调在研究过程中,许多准备性的步骤同样重要。例如初稿所占的分量比定稿更重,是因为它可以展现出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是否尽了最大的努力,而非为了得到一个好分数就“临阵磨枪”式的随意凑合。因此,那些从一开始就全心投入并密切关注交稿期限的学生往往是这种作业形式中收获最大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学习方式强调了同伴之间的相互评价,这对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大有益处。同时,教师也可以对同伴评定活动进行指导,如提供以下统一的评价标准:

(1)选题意义:该文的选题是否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能否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2)论点的陈述:该论文的论点是什么?按照作者的论述,该论点能否被证实?如果不能,需要如何改进?

(3)文章结构:文章的层次结构是否分明、合理?

(4)表达技巧:其语言表述是否清晰、严谨?是否存在标点符号的使用、单词拼写或语法方面的问题?

(5)论据的运用:论证过程是否包括了充足的论据?论据是否具有创新性?

(6)文献资料:文中是否包含了作者的第一手资料?参考文献中的所有资料是否真的在文中有所使用(应核对注释加以证实)?参考文献的格式是否规范?

总之,美国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具有创新、灵活的特点,不仅可以让学生有效的掌握各种历史史实,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对于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责任感和国际意识以及积极进取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也大有裨益。同时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研究过程中获得诸多的启发,以便于对自己以后的课程设计和教学组织做更好的改进。
发表于 2006-9-24 00: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专访:“悲剧不能再重演”--访法国教育部历史地理科目总督察让-路易·南布里尼

新华社记者刘芳

  “欧洲经历了太多的战争,悲剧不能再重演。为此,必须正确对待历史,而这一历史不单是法国或德国的历史,而是欧洲共同的历史。”法国教育部历史地理科目总督察让-路易·南布里尼先生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南布里尼说,1963年法德签署了象征两国正式和解的《爱丽舍条约》。2003年庆祝这一条约签署40周年之际,两国青年代表提议编写和出版一套共同的历史教材供两国中学生选用,以体现法德实现了彻底和解并将世代友好。这一项目得到两国政府和历史学家的响应。法国方面由教育部牵头,德国方面由外交部牵头,两国政府组成一个16人委员会,其中包括来自两国的历史学家各4人。共同历史教科书将分三册,大纲现已定稿,两国历史学家正在分头编制课本。课本分法语和德国两个版本,两个版本的内容一模一样。

  据南布里尼介绍,明年秋季首先推出的将是“1945年至今”这一册,面向即将参加中学毕业会考的高三学生,2007年和2008年将陆续推出“19世纪至1945年”和“古代至19世纪”两册,分别适用于高二和高一学生。他强调,这套教材既不是分头讲述法国史和德国史,也不是重点介绍法德关系史,而是真正从法德视角看待共同的欧洲史和世界史,将给两国中学生提供一种看待历史的全新方式,有助于他们树立新的历史观。

  南布里尼说,法德历史学家经过长期的对话与交流,对重大事件的起因、经过和影响都有一致的看法,现已没有根本分歧,即便有分歧,也都可以在教材里摆出双方观点,引导学生辩论。就二战问题,德国已对纳粹罪行深刻反省,法国也不再逃避历史责任。

  他说,法德共同历史教材二战部分相当丰富,将占据高二学生历史教学五分之一的课时。教学大纲包括:德国纳粹走向独裁,对犹太人种族灭绝;欧洲国家对纳粹政权的追随、适应、默认和抵抗;法国投降、维希政府与纳粹合作、戴高乐将军领导抵抗运动。

  南布里尼指出,与共同历史教材的整体思路相同,二战部分的教与学就是要着意避免“法国人如何”、“德国人如何”的以国为界的思路,重在介绍法西斯统治对欧洲人民造成的伤害,开启学生反思历史和人性。比如:教材内容包括德国难民在法国、德国反法西斯战士参加法国的抵抗运动,也包括欧洲国家的绥靖政策、维希政府助纣为虐以及一些法国人志愿加入纳粹队伍等。

  南布里尼说,法德共同历史教科书明年首先推出的是战后历史这一册,因为法德历史学家一致认为,引导两国青年认清邻邦和睦共处与欧洲建设事业的重要性,培养未来的欧洲公民,这是两国教育界一致认同的最迫切的任务。
发表于 2006-9-24 00:4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上历史课?怎么看待历史?

我想上面两篇文章会给我们以启迪吧。

中国的教育,牵一发而动全身,任重而道远啊!
发表于 2006-9-24 12:0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历史教科书而言,我个人觉得真实记录所有就好, [s:1]  [s:2]  [s:4]
没有必要也不应该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有意的删去什么或添加什么,否则它就失去了作为~真实镜子~的意义。 [s:4]  [s:5] 对历史的评价和看法应该由读者自己评定,不是吗?真实就好
舒一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9-24 13:5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5-7-20 17:13 , Processed in 0.161472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