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01|回复: 12

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理想 专家建议及早规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9 00:5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理想 专家建议及早规划  

--------------------------------------------------------------------------------

时间: 2006年09月04日 10:27   作者:薛艳 朱宁 蒋昕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  


   南京师范大学顾雪英老师经常碰到这样一些大学生:“学新闻的不想当记者,学师范的不愿做老师,问他们将来想干什么,都说不知道。”   

    每年9月初,刚报到的大一新生多半会从学长那儿听到几句挺绕口的话:“大一时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二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三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四知道自己知道。”

    4年前,夏莹刚考上南京某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那会儿,听到上边这段子以为不过是文字游戏,直到大学毕业之后,她才意识到所谓“知道”就是“蓦然回首”后的遗憾。

    “究竟哪些是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什么样的工作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未来我将选择怎样的生活?”直到学校在大四学年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夏莹和她的同学才真正开始琢磨这些问题。“但那时大家都忙着考研、找工作,哪有时间静下来考虑未来到底要怎么走,只能跟着应聘的大潮向前冲……”大四整整一年的求职结果令她大失所望,几番应聘面试都败下阵来。

    今年暑假,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和法学院的学生对江苏省10所高校的大学生就业状况进行了为期近一个月的调研,回收的778份有效问卷显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淡薄,接近63%的在校大学生对于以后的就业有模糊的打算,有明确规划的人占22.8%,12.2%的人没有作任何打算。

    与此相对应的是,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很少考虑今后的职业发展,54.8%的人对此“只有模糊的想法和愿望”;20.3%的人“感到茫然,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只有23.9%的人“有2~6年的职业规划”。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职业指导研究中心主任顾雪英指出,所谓职业规划就是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的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通俗点儿说就是“愿景”,这里面包括一个人的学习与成长目标,以及对一项职业和组织的生产性贡献和成就期望。通过合理的职业规划,个人与职业的契合度越高,职业生涯就越有可能取得极大的发展和良好业绩。

    然而,顾雪英经常会碰到这样一些大学生:“学新闻的不想当记者,学师范的不愿做老师,问他们将来想干什么,都说不知道。”

    在顾雪英看来,如今“大学生就业难”,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究其原因是许多学生根本就没有明确的职业理想,所谓“理想”都是对外部环境的要求而非对职业发展的渴望。

    此次调查显示,尽管外企并没有给大学毕业生提供太多的岗位,但仍有高达30.5%的人表示,会把外企作为自己就业时的首选;另有27.5%的人把国企作为自己就业时的首选单位;政府机关排名第三,所占比例为17.6%。仅这三类,就占了毕业生总数的3/4。而仅有7.3%和6.2%的毕业生表示愿意去民营或私企工作。

    顾雪英认为,由于缺乏理性的职业规划,不少学生都在盲目求职,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毕业生求职存在“三个不了解”。

    比如在回答“你了解想要进入的行业发展前景吗”的问题时,有29.6%的人曾经向业内人士咨询过该行业的情况;有17.9%的人认为自己进入的行业是个热门行业,前景乐观。还有更多的人“没有研究过”,比例高达52.8%。

    大多数大学生并不了解自己想要进入的公司发展前景、用人制度、企业文化、人际关系等等,有一部分学生对以后自己即将在一个什么样的平台上迈出人生第一步只有模糊的概念,甚至根本没有目标。

    调查发现,25.6%的人“不清楚”求职目标公司的选才要求和用人标准,32.6%的人表示“大概能想像”,而在目标公司实习过,深入了解企业情况的人只有8.9%。

    在忽视企业需求的情况下,部分大学生盲目地把证书作为求职的敲门砖,认为掌握一门外语、懂计算机知识,同时又有一门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较受欢迎。调查显示,大学生普遍对自己的英语证书相当重视。然而,同时接受“关于大学生就业发展”问卷调查的30家企业,在选择“看重哪种证书”选项时都选择了“无”。

    江苏省某家电连锁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表示,如今证书种类繁多,加上近年来各种培训机构层出不穷,其中又以短期培训和针对应试的居多,证书的价值已经降低,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选拔优秀人才的本意。企业面对这支日益壮大的“考证大军”产生疑虑——持证人是否真的具有相应能力?因此相比证书,企业更看重个人素质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令这些企业失望的是,在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在此次调查中,46.6%的学生表示会先就业后择业,12.8%的毕业生抱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就业心态。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高校迫于就业率的压力,大力宣传的“先就业后择业”口号,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大学生的职业观念,这使得大学生对职业稳定性的要求越来越低。他们认为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死守一个饭碗已经成为过去。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职业稳定性大多在1~3年。当被问到“你打算在第一个单位工作多久”时,21.3%的人回答1~2年,34.4%的人回答2~3年,7.8%的人回答3~4年,还有15.7%的人回答在“合同期内”。如果按照通常情况下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为5年的话,再加上还有3.2%的人只想在第一个单位工作“一年以下”,5年之内会有71.2%的人离开第一份工作。希望“尽量稳定下去“的只有两成。企业对大学生的忠诚度心存疑虑,以致一些企业把录用应届毕业生当成一场赌博。

    顾雪英认为,作为高校有责任尽早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包括认清自身能力、了解不同职业的特征和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制定具体可行的行动方案。从“干一行,爱一行”转化为“爱一行,干一行”,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高校学生的就业质量。(编辑:李吉琴)


1
发表于 2006-9-23 23: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希望那些身为师长的在与新生交流的时候,能善意地提醒,免得他们多走弯路。
发表于 2006-9-26 17: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不想爱一行、干一行啊!
    我就是学新闻的,我对自己的目标很明确,我从高中开始就想好当记者。大学做了很多的努力和准备。
    可是结果,现在没有关系是进不了媒体,当不了记者的。我只有到了企业里面。
  我发现自己根本不爱现在做的这一行,那怎么办?
    只有辞职。
    所以,很多时候不要只怪大学生,每一种现象都有它深刻的社会根源。
发表于 2006-9-26 20:27:4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就在报社,确实有50%以上的人是靠关系进来的,但是也有没有任何关系的。既然想做记者,那就努力吧,没有关系,就靠实力。

再说,如果你要在报社做过记者,也许你的理想就会改变,因为现在的记者,几乎是不讲新闻理想的,报纸似乎并不需要。
发表于 2006-9-27 08: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识很多学新闻的人,最初是想做记者的,涉足这个行业后,发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不忍忍受自己所尊崇的东西被自己玷污,于是选择离开
发表于 2006-9-27 08: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干吗要在大学里定下自己的人生方向呢?
毕业时不知道将来想做什么这很正常嘛,如果我既没有吃臭豆腐又没有吃过肉夹膜,你问我喜欢吃什么,我怎么回答你呢?看谁的名气大吗?
发表于 2006-9-27 09:30:23 | 显示全部楼层
皮皮的想法倒是新颖,可是没有职业理想,该怎么培养职业素养呢?
比如工作一阵子,想做记者,可是在大学里就没有写过几篇文章;想做程序员,可是根本没正经学过编程。

职业理想是一个很宽泛的,比如将来从事文字工作:记者、文案、策划、秘书、公务员等等,都可以。那就在上学期间,练好自己的笔杆子吧。

记得一个职业经理人讲过,出来混,一靠嘴皮子,二靠笔杆子。嘴皮子不好,那笔杆子就要好。
发表于 2006-9-27 10:2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偶的意思就是,大学里多学点东西,对什么感兴趣就去学什么,毕业后什么都去试试,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然后再专一地做下去。
发表于 2006-9-27 11:2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就业再择业
阿妖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9-27 12: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6-9-30 13:4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环境不适应你的时候,为什么不尝试着去适应环境呢?毕竟生活大多不是如你所愿的
发表于 2006-9-30 13:4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事情我们不能选择,但我们能选择把事情做得最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5-7-20 04:20 , Processed in 0.082174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