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铁芳老师是我十分敬重的师长,他的文章充满了深刻的人文关怀,他在《儿童世界何处寻》中说到:“教育必须从儿童的现实生活中出发,引导儿童对生活世界,生活关系,生活意义,生活方式进行理解,扩展儿童的生活经验,构建儿童的精神世界。换言直,教育原本应该是如同儿童文学一样接近儿童生活,儿童世界的。”刘老师指出了教育应该遵循儿童的天性,从成人本位转向儿童本位,充分尊重儿童当下的思维,以引导者的身份开启儿童的心智之门。
大海波动着,载着化为泡沫的女儿轻盈而去……这是我最爱的童话,相信也是许多孩子的最爱,每个孩子都值得拥有一本<安徒生童话>,在泛满阳光香气的午后读上那么一页,我想他们一定会接受心灵的洗礼,这比为他们上几节思想品德课有价值得多,但悲哀的是,越开越多的孩子被父母带去学习班学习各种所谓的\"艺术\",不止一次看到六七岁的孩童背着和他们身体差不多高的二胡,还有被迫站到比他们还要高的钢琴前练指法,<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成了书架上华美的装饰,我不禁感叹:这样过早地培养儿童各种技能,有必要吗?
不错,斯宾塞提出过\"教育应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的教育理念,确实,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未雨绸缪\",在他们看来,最好的教育应是让孩子接触多方面的技能,而根本不管孩子是否需要,是否感兴趣,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本来没有错,但超越了发展阶段我们却有必要反思.卢梭的自然教育理念指出教育应\"遵循自然\",让儿童在小的时候就有儿童的样子,所以,把<海的女儿>还给孩子,给孩子一点自由发展的空间,电影<小树慢慢长大>中也含有丰富的寓意,一棵小树,只能自己吸收阳光成长,任何揠苗助长的行为都是可耻和可悲的,我们不能要求它一下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教育是需要宽容,需要等待的.
<小王子>的作者在扉页上写到:\"这是一本写给大人看的童话.\"没有哪个年龄是不需要童话的,只要用心,任何大人看了那个一天看四十三次日落的孩子都会被他小小的忧伤的心所感动,不知不觉中就会被书中所充溢的爱与责任所感化,这时候我想,要是所有的大人都喜欢看童话,那么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否会改变呢?是否我们的孩子不会再那么辛苦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电视机里男女在一起热吻,而电视机前的小朋友却无动于衷,七八岁的小孩常常语出惊人,其言语之成熟让人目瞪口呆.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审视一下商业文明,把那些色情,暴力,凶杀阻隔在儿童世界之外呢?苏格拉底与阿德曼托斯辩论时曾说:\"菏马史诗中记叙诗的诸神之间战争的事,不论这些故事是否有隐含寓意,我们必须将他们从我们的教育大纲中一扫而光,因为年轻人不能区别什么是隐含的寓意,什么是寓意之外真实的本义.他们的头脑在早期所接受的一切东西都是很难遗忘很难更改的,所以,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应该从美好的道德思想熏陶开始.\"所以,不论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还是胡适的\"生活即教育\",要想从\"可能的\"儿童世界真正深入到现实儿童的生命之中,需要多方位地改变,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
\"教育非他乃是心灵的转向\",究竟怎样才能挣脱反捆着的绳索走出洞穴,从可见世界中超脱出来到可知世界,是教育永恒不变的话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