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10|回复: 32

[转帖]前辈,你把我们的文化丢哪儿去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28 10: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愤怒,但还没有一种想骂人的冲动,脏话不是骂给自己同胞听的。但我不敢保证其他人也没有这种冲动,不敢保证我的后辈们也没有。也许有一天他们会破口大骂,骂他们的那些前辈们——包括你,包括我们每一个——如果我们再不做点什么的话。   
   
我为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自豪,从小就是。五千年的历史沉积了丰厚的精华,深邃,丰富,任何国家都难以望其项背。那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骄傲。   
  
然而,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倒退,正在逐渐地失去活力,正在被外来的文化侵蚀,甚至可以说是……正在逐步走向死亡!   
   
有些人说,是时代的进步造成了传统文化的衰落,但当大批国内年轻人去学习什么空手道、跆拳道,去迷恋于《大长今》里的韩国传统饮食与服饰,去鼓捣什么插花、茶道时。我们却分明感觉到:在中国文化被人忽视的同时,源于中国文化的韩日文化却受到了空前的欢迎。   
   
于是,无数批评年轻人的声音冒了出来,说现在的年轻人盲目追求国外的文化,漠视本国文化。可是,发出这些声音的前辈们为什么不想一想自己又把多少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了呢?退一步讲,单是传统文化从你们手里传到我们手里时,又被弄丢了多少呢?   
   
传统文化兴衰的一个关键是前一代人有没有把传统文化好好的传承和发扬。可见上一代人在这个关键点上做得很糟糕,他们有太多的东西没有交给后辈。当然,后辈也将变成前辈,如果我们像自己前辈那样不去珍惜、挽留、拯救自己的文化而是任它流失的话,我们又怎么去给自己的后辈交代呢?   
   
在这里,我要讲一件自己亲身经历的事:   

家里准备让我去韩国留学,所以先要在国内学习两年语言。我的韩语外教很和善,幽默,善于调节课堂气氛,我们常常被他诙谐的语言和滑稽的动作逗的捧腹大笑。不久前我们做的一篇课后题涉及到了春节,外教兴致勃勃地给我们演示了一下韩国晚辈给长辈拜年时行的跪拜礼。他夸张的动作顿时让我们哄堂大笑。他起身后对我们说:韩国人受儒教的影响极深,所以对礼仪十分讲究,过年过节或结婚时都要对长辈行礼,跪拜礼只是很多礼仪中的一种。然后他问我们:在中国过年时晚辈给长辈怎么行礼?我们回答说:小的时候给爷爷奶奶磕头,长大了就没再这么麻烦过,只对长辈问声过年好便完了。   
   
他表情惊奇地问:没有别的了吗?   
我们尴尬地说:没有了。   
他又接着说:我们韩国人过春节时穿上民族服装——韩服,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并给家中的长辈拜年,聆听长辈的祝福之言。新年的早上要吃传统的年糕汤,因为韩国人认为只有吃了年糕汤才会真正长大一岁。新年里我们玩传统的游艺项目——掷四,放风筝、转陀螺、跳跳板等。家里的活动结束后,大家就去祖先的墓地。一般来说,一个家族的坟墓都聚集在一座山上。从在最高处的坟墓到在最低处的坟墓都要一一祭扫。全家人在坟墓前向先人鞠两次躬,然后男人们要除草、修墓……   
我们也不甘示弱地说:在中国,我们过年时放鞭炮,包饺子,贴春联,挂红灯笼……   
   
话说出口时,我的心里竟有了种莫名的失落:我老家已经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很多年了,我的小堂弟快十岁了却几乎没见过。春联,灯笼也很少有人贴、挂了,多数人只是在门上贴一个倒“福”字……   
   
我努力地搜寻脑中关于春节的种种印象:满街的大红灯笼,精彩的舞龙舞狮、踩高跷表演,热闹的新年庙会……可是这些觉得亲切熟悉的东西又显得那么的遥远,好像这一切都只存在于影视作品中,仿佛一个古稀老人正在向我讲述他的童年……   
   
如果说关于春节的话题我们尚能招架,那么下一个关于端午节的话题我们便彻底地败下阵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8 10: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外教滔滔不绝地给我们讲韩国人在端午节时怎样身穿韩服祭拜祖先,怎样把扇子作为礼物赠给友人以祈愿夏天不会中暑,妇女们怎样用菖浦液洗头,玩儿荡秋千, 男人怎样举行摔交比赛时,我似乎突然明白为什么韩国的“江陵端午祭”可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而中国的“端午节”却不可以。因为端午节在韩国是全民族的成大节日,是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欢庆气氛的日子。而在中国,端午节甚至都不是国家的法定节假日,它只是人们口中的粽子,只是电视里汩罗江上的龙舟……  

源于中国节日反而在别的国家得到发扬,就如同自己的传家宝自己不珍惜随手扔掉而被别人捡走一样。  
  
今日传统节日文化遭受到的危机并不是一两代人造成的,而是一个长时间积累的过程。那些批评年轻人的“前辈”们估计这时也会埋怨起他的“前辈”吧。  
  
我们年轻的一代人对对传统节日的记忆除了春节外好像就只有元宵节的汤圆,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以及重阳节时报纸上对某些领导关心孤寡老人的歌功颂德了。  

过年摸门钉放鞭炮,上元吃汤圆放花灯扭秧歌,端午插艾条挂香符赛龙舟,中元盂兰盆会驱傩……这些传统离我们渐行渐远。我们没见过长命锁,没上过八仙桌,没爬过大门槛,也已没几个人知道什么是台阁什么是飘色。传统文化对我们来说是苍白的,没有质感的。就这样,她逐渐的失去了生命力……  
  
其实,遇到危机的,又何止是传统节日文化。  

不久前,在一杂志上看到了两条消息:1.韩国准备把中医改为“韩医”并申遗。2.日本准备要把风水文化申遗。  

讽刺,真是讽刺。  

曾被梁启超、胡适、鲁迅、郭沫若、傅斯年等前辈反对过的中医,这几年来却在国外发展迅速,治疗的疾病比在中国要广,甚至一些手术都用针灸麻醉。尤其在韩国,韩国人对中医(他们叫韩医,但与中医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最大的不同是要求医师熟读儒家经典。大概四五年前,“韩医”这个名词还不存在,当时在韩国叫“汉医”。从“汉医”到“韩医”的变化并不是因为医学内容上有差别,而是体现了韩国为了保障韩国人从事这一传统医学行业的优先权和保护“韩医”免受外来冲击,特别是中医冲击的一种策略。)的功效十分重视。中医医生工作也相对自由和没有退休年龄限制。但是在中国,中医这个有着几千年历史,体现了古东方哲学思想,通过气、经络、阴阳五行学说调节人体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伟大发明,竟然迅速的地衰落了,以致于50岁以下能够进行临床治病的大夫已少之又少。很多经验丰富的民间医师由于学历有限而拿不到行医证。许多国人已经不相信中医,他们认为中医违背科学,背离理性,他们无视中医的实际治疗效果,认为西医是治疗疾病的唯一途径。把“科学”这个西方人早已不等同于“正确”及“唯一”的词当成标准来衡量自己祖先的医学观,是不是就如同用英文的语法来衡量中文是否有价值?我想到了一个词:数典忘祖。  

于是,中医文化像传统节日文化一样在慢慢地消逝。这消逝的,是春温风寒时喝的板蓝根,是夏临时熬的清火绿豆水,是秋燥咳嗽时饮的枇杷露,是冬至时炖的当归牛肉汤……  

还有风水,这个现今大多数中国人嗤之以鼻,视为迷信的东西,其实是古代中国人独特的景观评价系统,是一种有关环境与人的学问和广为流传的风俗。他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内心深处关于理想生活生态模式的追求。但是到了近代,我们又用“科学”去评价“文化”,把这两个不相干的事情扯在一起,让人对风水产生了误解,把封建糟粕与人文文化混为一坛,全盘否定。中国人按照自己的传统观念去选择和装饰住宅有错么?就像老人时常教育我们的,筷子不要插在碗里一样,你不能因为它不符合“科学”而去否定它。真的不明白为什么西方人对 “13”这个数字的厌恶可以被当成是西方文化的一部分,而中国人认为“4”不吉利却被当作是封建迷信呢?  

看看古代按风水系统建造的北京城,多么的大气磅礴,错落有致,内涵丰富,而我们现在一些城市的规划建设又比古人好哪儿去呢?  
  
老城墙拆了,四合院拆了。如今的老北京少了点中国味,多了点科学规划……
 楼主| 发表于 2006-7-28 10: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前辈,一个是护佑亿万中华儿女的古老药方,一个是在炎黄子孙脑海中构建了千年的理想住宅,你把它们丢哪儿去了呢?你们又究竟想把什么交到子孙后代手里呢?要知道,我们正在丢掉的是祖先五千年的智慧和汗水啊!当中华文化真的流失殆尽的时候,如果我们的祖宗地下有知的话,会不会怒斥我们是“不肖子孙”呢?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液,是承载民族生命力的江河,失去它,就失去了根本。这与古人所说的“亡其国,先亡其史”的道理是一样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传统文化若是消失了,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来说,“山河”就不在了!  

让人颇感欣慰的是最近发生的几件关于“汉服热”的事:武汉市举行“汉服”成人礼;北京几位大学生穿上汉服在公园过端午节;几位网友联合设计提出了08奥运会开幕式汉服入场方案……  
  
我的心里仿佛有一股热血被唤动……  
  
记得曾看过一张照片:56个民族的兄弟姐妹穿着各自的民族服装排成一个“56”的字样。那幅照片很小,我努力地去寻找汉族,一开始发现一个穿旗袍的女孩,以为她是代表了汉族,后来才发现不是。她代表的是满族......而那个在中间穿着耐克红色运动衫的男孩才代表了汉族。那一瞬间,红色的运动衫刺痛了我的双眼……  

我并不是个大汉族主义者,我一直认为中国的文化因为各民族的交流、融合而变的更加昌盛、繁荣。但这种交流、融合不包括刻意的毁坏。300年前“剃发易服”的命令伴随着八旗军的铁蹄传遍中国的各个角落。“不准穿汉族的衣服,不准梳汗人的发髻”,当满人把钢刀架在汉人脖子上大声呵斥“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时,身后的城池里血肉正在飞溅……一个民族世代流传的服饰——汉服,就这样在中华大地上消失了。

我无意去评说古人的是非,我只想说一个民族想要复兴自己的文化是绝对没错的。一个不能否定的事实是: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文化是中国的主体文化。如果连主体文化都不能复兴,又谈什么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呢?服饰文化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最直观的表现,是一个民族的相貌。满族的唐装、旗袍也许对外可以代表中国,但对内却代表不了汉族。当看着韩国人穿起韩服,日本人穿起和服过他们的节日时,我多少会有点羡慕,羡慕他们可以跟自己的传统文化离得这么近。也许最近的“汉服热”就是年轻的一代人对日益丧失的传统文化的渴求和对汉民族“无衣可穿”的无奈吧!固然汉服已经失传了300年,但它却是一个民族不可能磨灭的记忆,如果今天不去复兴,那它可能会失传400年,500年……上世纪初我们剪掉了祖先被强行留起的辫子,这个世纪我们为什么不穿上祖先被强行脱下的衣服呢?  

所以我要为那些“复兴汉服”的先驱们鼓掌。他们是斗士,是英雄!  

但是,紧接着的几位“前辈”的评论却让人心酸。他们批评“汉服热”盲目、幼稚、与当今社会发展相悖。前辈,我不知道是你的脑里还残留着文革时的思想还是已经习惯了把耐克运动衫当成自己的民族传统服饰,我只是想问为什么少数民族可以有自己的传统服饰而汉族却不能有?一个民族想要复兴自己的文化有什么错?  
  
这样的对复兴传统文化的批评在中国又何尝少见。几年前有人主张应该多让年轻人学习一些古代经典,紧接着批评之声如涛涛江水奔流而至。有人甚至对古代经典大肆诽谤,说成是腐朽思想,对社会进步毫无益处,宛如上世纪初“西学东进”时对国学的盲目排斥。没听说过日本人鄙夷自己的《源氏物语》,没听说过印度人鄙夷自己的《摩诃婆罗多》,也没听说过犹太人鄙夷自己的《旧约》,却听到了国人对自己文化经典的鄙夷,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社会的病态。  
  
有一位前辈说: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一个有出息的民族,他的家永远在前方,而不是后方。后方所有的不过是陈死人的坟墓。只有不断地前进,不断地创造,我们才会拥有自己的家。否则,我们只能与陈死人同伍。  

前辈啊,其实我们真正的家不在远方,而在故乡,不是果实,而是根啊……  
  
前辈,对于传统文化你可以不去传承和发扬,但请不要阻止别人去挽留和复兴。  

传统文化已经从你们手里流失了,请不要再让它从我们手里流失。  

我常想我们的后代会不会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建设公园时不先考虑欧洲式的绿地而是苏州式的园林,他们选择墙上挂的画时先想到的不是莫奈梵高而是顾恺之黄公望,他们过端午节的热情高过圣诞节……  

当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正复兴之时,才是我们真的找到家的时候。那时全世界都将惊叹:那个曾经的中国回来了,那个以强盛文化辐射世界的中国,那个“坐法宫中朝四夷”的中国,那个“万国衣冠拜冕旒”的中国,那个“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中国——回来了!  
  
为了让这一天不再遥远,让我们尽自己的一份力多关注,挽留,传承,发扬一点传统文化吧。不要再让我们的后辈们重复这样一句话:前辈,你把我们的文化丢哪儿去了?  

原文BLOG地址  

http://blog.sina.com.cn/u/4599952901000489

 楼主| 发表于 2006-7-28 10: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比文化剽窃更悲哀的是自弃文化!----釜山APEC峰会有感>>

釜山APEC峰会开幕典礼上,韩国人煞费苦心的摆开一道“文化大餐”,让前来参加APEC峰会的各国领导人大感新鲜(当然中国日本除外),这些食品、服饰、言语甚至于文字,在广大中国老百姓看来都是耳熟能详的中国传统文化支流的一种(而且就是几十年前我们中华民族日常文化中密不可分的一种状态)。但电视机前的中国人且慢对此感到熟悉、亲切…………挟风靡亚美各洲的“文化名片”《大长今》余威,在釜山APEC峰会上向全世界推行抑华抬韩式的“文化正名”,才是这次韩国全国上下的真实目的!!!  

长期以来,韩国人很小心翼翼的保护着自己的传统文化,也非常注意利用传统文化凝聚自己国民的自信心。但让韩国人如鲠在喉的心病是:韩国文化始终被在前面冠以“中华文化圈”的亚文化地位(这在东亚各国是天然公认的)。韩国人一直致力于摆脱这种阴影…………经过几十年来的小动作,他们终于发现一个摆脱文化阴影的好办法——剽窃并烙上“韩国创造”的文化认知烙印。因此就有了“端午节韩国渊源说”、“《大长今》里一再强调针灸是韩国人发明”、“酱菜(泡菜)方式最早出现于韩国”、“毛笔疑似韩国创造”等等不一而足…………韩国人在他们的书籍、电视、电影、互联网、报刊杂志上竭尽全力宣扬、鼓吹自己的文化特质、甚至于不惜在历史剧内大肆造假、扯谎。为了达到文化剽窃、占有、确认的目的,韩国人不遗余力、时刻对外灌输!!!  

而与此同时,中国各文化宣传职能部门都在干什么:为引进韩剧大开绿灯;为经济利益大肆迎合韩国文化交流的宣传导向;对韩国历史剧内明目张胆违背史实、文化造假的章节不加纠正、修改(这个时候中国的文化审查部门却表现出了无比的温驯、乖巧),任由韩剧错误引导中国孩子,以至出现中国孩子在历史课上为四大发明韩国造而“据理力争”的怪现象;国内媒体、商家热炒韩流,什么传统工艺都冠上“韩国传统”的名义,为这股剽窃歪风推波助澜;中国言语规范管理部门甚至屈从于韩方无理要求,强令国内将汉城中文改成“首尔”…………  

如果仅仅是放任自流、清浊自辩倒也罢了(我们至少还能利用自己的课堂给孩子灌输正确的历史文化传统观),但更令人悲愤到发指的是:中国的文化、教育、宣传、文化研究等部门甚至要借助这股潮流加快“去中国化”的步伐,好早日实现“与世界文化接轨”的目的!  

春节燃放烟火成了“丑陋风俗”;清明踏青祭祖成了“污染环境”、端午祭拜屈原成了“迷信活动”、元宵外出赏灯成了“不安全隐患”、中秋回家团聚成了“旷工偷懒”…………总之,中国的宣传媒体对中华传统文化仿佛集体患上了“杀父之仇病”,怎么看都不顺眼,极力污蔑、贬低、把负面影响竭力扩大(春节放两天烟火难道比得上平时火灾和工厂排放污染物危害更大吗),然后不惜成本的宣扬“过新春节不串门、不压岁、不放鞭”、“清明提倡网上祭祖”、“端午喝雄黄酒防病没有科学根据”、“元宵夜大街清爽,警察安心,环卫工人省心”、“中秋坚持工作不扎堆回家”等等“新观念”…………  

当然,中国媒体也不是对任何节日都虎视眈眈,咬死方休。它们对待泊来洋节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和迫不及待,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在它们的妙笔生花下成了宣扬博爱、温情脉脉、家人和睦的理想载体——中国传统文化节日里对这些元素的凝集它们就视而不见、塞耳不闻的要赶尽杀绝!真是典型的“文化洋奴双重标准”的极致体现(如果这样大肆以贬低污蔑自己传统来抬高外国文化的鸡者和编辑在韩国的话,早就成为千夫所唾、万民所指的龌磋文痞,无处藏身了)  

在中国,“去中华文化”的歪风愈演愈烈,刚公布的北京奥运会五个吉祥物中竟然没有一条中国龙的容身之处,而“专家学者”对此的解释居然是“龙在西方人的眼里通常是邪恶的象征,为了不让外国游客可能产生的不舒服感觉,因此把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龙排除在外了”————仅凭如此荒唐的理由,就把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精神文化图腾给踢出局,而且还敢堂而皇之的说出来。由此可见中国文化宣传部门对中华文化的自卑观、排斥感是多么的强烈和言之嫌臭!————基于这个理由,今后我们是不是要自称“鱼的传人”、“熊猫的传人”、“火的传人”、“燕子的传人”、“藏羚羊的传人”而耻于称“龙的传人”了?  

再反观韩国,他们也知道给参加APEC峰会领导人穿上传统朝鲜大褂,在这样滴水成冰的季节里是极不合时令的,但为了能利用一切机会向世界展示朝鲜传统文化印象,他们仍然坚持要各国领导人在隆冬穿上这件盛夏的服装,丝毫也不会顾忌个国领导人会不会“产生的不舒服感觉”(而各国领导人当然也只能穿上,因为这里是韩国——一个视传统文化为根基的国家)  

中国文化、教育等部门对保护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依然漠然置之。岂不知其危害延绵甚大,当年内地小厂将宣纸技术拱手送给“日本友人”,今天日本已牢牢占据宣纸国际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而且世界上提起宣纸制造和发明,只知日本,不闻中国。  

比文化剽窃更卑劣的,是以极不负责任的态度对自己文化自弃,终有一天,韩国向联合国文化署起诉中国盗过它们的春节、端午、清明、中秋、鬼节、重阳…………日本向全世界宣告中国未经日本允许,就擅自盗用日本发明并一直延用的“方块字”…………中国“流氓国家”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为了维护中国的世界形象,中国文化部门只能狼狈的宣布:中国的官方语言是英语、中国的文字是“日本方块文”、中国的节日是韩春节、韩端午、韩清明、韩中秋、韩鬼节、韩重阳…………  

若干年后,我们才发现今天为自己顺利实现“与世界文化接轨”而沾沾自喜的文化、宣传部门的负责人、以及不遗余力鼓吹“弃华从洋”文化新思维的文痞们,其实就是我们民族文化根基的“刨根人”,当我们抛弃自己传统文明的时候,正是别人加快剽窃、占有我们几千年文化瑰宝的历史关键时刻…………悔之晚矣的中国人这才发现,把这些人铸成铁像,从岳王庙跪到八达岭长城,都挽不回我们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没有了自己文化的民族还靠什么凝聚、发展、振兴!!!

 楼主| 发表于 2006-7-28 10:2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的"汉服复兴"运动!

名词小解:
汉服——它并不是指汉朝服饰,而是“汉族服饰”。它有着3千年的历史,直到满清入关后以“剔发易服”的屠杀政策迫使汉族人改服换装,在长达200年的时光里,将传承了3000年的本民族服饰放弃。今天,它正以鲜活旺盛的生命力,重新出现在汉人的生活里!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

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














 楼主| 发表于 2006-7-28 10:34:47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服运动者们提出:

不要羡慕韩服和和服的精美,其实那都是源自我们华夏民族的"汉服"!

我们的"汉服"才是真正代表泱泱中华文明的服饰大统!


标准的男汉服----




标准的女汉服----



 楼主| 发表于 2006-7-28 10:3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族,这个又被称华夏民族或中华民族的古老民族,它名字“华”便是来自她美丽的肌肤——服饰。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

2003年10月,中国姑娘王珊身着中国唐式服装参加获国际小姐选美,并获得最佳民族服饰奖的殊荣。然而,时至今日,就是创造这个服饰的民族,却成了世界上唯一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民族。  

“世界上有很多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民族却不多。中国56 个民族中,藏族、蒙族、维族等均有自己的民族服装,唯独汉族却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19**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10元券,俗称&#39;大团结&#39;,票面上的各民族穿着各自的民族服装,汉族却穿着中山装。1987年发行的第四套人民币,描绘了中国人口总数在百万人以上的各民族的图案,其它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服装,唯独10 元券上面的汉族和1角券上面的满族,却穿着同样的服装……  

今天的中国人,大多数都认为自己是汉族,可是他们毕生都没见过自己的民族服装。甚至,在许多国人的心目中,汉族从来就没有民族服装,穿民族服装是少数民族的特色。  

没有民族服装,使汉族人在很多场合陷入尴尬的境地。2004年的56民族金花联欢活动中,五十五个少数民族都身着各自的民族服装,而汉族金花却身着西式黑色晚礼服。  

其实,汉族并非原本就没有自己的民族服饰。从上古时代开始,自成一系的汉族服饰,就伴随着华夏人民的生活点滴,构成华夏民族延续上千年的独特风景线,成为古典中国文明的重要象征。在创世传说中,她赞颂着先祖炎黄的丰功伟绩,在历史长河中,她记录着华夏民族的演化轨迹。礼仪之邦的教化使她深邃,文明古国的工艺使她华美,天汉的雄威使他庄严,盛唐的光环使她绚丽,她丰富,她悠远,她高洁,她远播四海。然而,就在她绽放比耀眼的光芒的时候,却突然从神州大地上消失了,仅留下一片废墟瓦砾,长伴残阳如血……”

----因此.越来越多的汉人提出复兴本民族的传统服饰.

其实,在复兴汉服的表面下,潜藏着的是人们对于中华文明即将遗失和被外来文明倾略的危机感.人们希望复兴繁荣的绝不只是一件,民族衣裳,而是伟大中华的优秀文明!

 楼主| 发表于 2006-7-28 10:4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古老的华夏文明孕育了同样古老的汉服,她和我们优美的汉语,汉字一样是人类文明史上最璀璨的明珠!她以其高超的美学工艺屹立于世界服饰艺术之巅;她是汉民族一脉相承的传统服饰,将中华文明的精神理念谱入古国生活点滴之间。  

可惜的是,1644年天朝陨落,满清入关,鞑靼胡虏无情地摧残了古老的汉文明。  
满清朝廷逼迫汉人“剔发易服”,为此,竟对违抗此令的汉人们施行了残忍的虐杀!数量之巨让人震惊!霎时间,全国上下,血流成河……汉人就这样被迫失去了自己的民族服装!于是,“清风一扫汉家装”。五千年华夏文明所创造的辉煌的服饰艺术在她的故乡失去了踪迹,反而在日本韩国继续生根繁衍。  

于是,今天华夏族的后裔只知道韩服而不知道她来源与祖先的汉服;只知道韩礼而不知道她来源与祖先的汉礼。  

看着电视上令人窒息的辫子戏,看着仪式上铺天盖地的旗袍马褂,看着《汉武大帝》里飘逸美丽的汉式女装竟被说成是哈日,我真为汉人感到悲哀!  

让汉服回来吧,让祖先的传统文化回来吧!让我们还原泱泱中华,巍巍神州的磅礴雍容,壮丽文明!

 楼主| 发表于 2006-7-28 11:37:14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许我们遗忘了这样的时代:当英勇的华夏武士们在黄沙千里的战场上浴血鏖战,以强弓劲弩捍卫着华夏民族的骄傲与尊严的时候,同样阳刚的儒子们在桃花夭夭的家园中揖让而升、挟弓并立,耳畔是《驺虞》匀和有力的鼓点,前方是30丈之外的箭侯,身边是一册昭示射义的《礼记》。儒子们舒展衣袖,引弓而发,长箭刺破历史,呼啸而来。。。。。

那是一个文人投笔即能从戎、儒生不是懦夫的雄健时代。刚毅、优雅、仁德、礼让,冷兵器时代的残酷战争工具,被我们的祖先射向了溃逃的敌人,也射向了华夏民族的内心。有道德的教化、有礼乐的熏陶、有体育的锤炼、有竞争的引导......华夏射礼,倾注了数千年华夏礼乐文明内涵的真正的“弓道”。

丙戌年三月十二,2006年4月9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诸子百家园。

神秘的华夏“六艺”之一,射礼,在消失了数百年之后,再现公众视野。这不是单纯的表演和展示,它预示着,从今天起,射礼,重新成为人们修身养性、立德正己的常习礼仪的时代就要开始了。

本次人大射礼,以乡射为底本,依据条件而增减损益。毕竟,华夏儿女有数百年没有抚摸过祖先留下的弓箭了,艰辛的准备,笨拙的尝试,但是,我们的心意是真诚的,复兴的愿望是坚定的。射礼,必将与华夏衣冠礼乐文明的复兴一起,重新回归我们历久弥新的伟大华夏。

立德正己、礼乐相和——“射礼”首次复兴实践活动图片报道

http://post.baidu.com/f?kz=93170617

 楼主| 发表于 2006-7-28 11:3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是一年,又到端阳。端阳二字在我们的心中早已如此陌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只记得粽子忘记了兰汤。端阳的民俗成了旧人的往事,粽子的丝线沦为唯一的记忆脐带。模糊的端阳,我们与先人天各一方。熟悉的端午,恶月阳光蒸腾下残存的民俗躯壳;陌生的端阳,五月榴花中爽朗清新的华夏又在何方?

华夏端午若已死,粽子申遗亦何用?节日民俗是平常生活中的诗歌,不是为了文化风情的展示,而是为了我们生活的温馨与快乐。所以我们说,端午的复兴,不是与邻邦斗气争雄,而是要让端阳佳节重归华夏人民的生活。禳解祛除、端阳食饮、端午祭祀、游艺娱乐......我们以虔敬的心情品读先民留下的端午文化遗产;丙戌五月初五,北京、上海、杭州、武汉、深圳、福州的朋友们沐浴兰汤、端正衣冠,亲身开始了端阳复兴的首次实践。

端阳归来兮,芳菲满人间——丙戌年端午节系列活动综合报道

http://post.baidu.com/f?kz=103692751

 楼主| 发表于 2006-7-28 11:3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要复兴悠久的中华文化光靠服装是绝对不行的。
我们的优良传统,我们的精神节操,都应该复兴起来!

之所以选择服装作为复兴的第一炮,关键就是因为服装是最亲近人们日常生活的事物,也是最容易让人们产生身份认同的标志——比如看到穿和服的人,人们第一反应自然就认为他(她)是日本人。在这一点上,服装和语言文字起到的作用是一样的。而礼仪规矩,思想法则比较深重和上层,人们接触和习惯起来要有一个过程,所以得一步步来。

面对韩国将端午申遗成功的事件。人们都更强烈地意识到:如果当下的中国人如果还没有一个清醒的意识来保护和发扬自己的传统文化,迟早会被别人的精神吞噬……

 楼主| 发表于 2006-7-28 11:3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服复兴运动者们提出的是:

"在中国传统的节日里和重大的典礼中,人们应该身着汉服.参加典礼以及庆贺活动.以示对本国传统文明的敬意和增加本民族节日的气氛!而在平常的生活中,人们当然还是穿便装起居行动."

而在韩国和日本,人们也是这样对待自己的民族服饰的.

就在之前的端午节,长沙的汉服运动者们就身着汉服在"杜甫江阁"举行了祭祀.在即将到来的传统"女儿节"七夕节里,他们仍将身着汉服举行庆典活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5-7-20 07:18 , Processed in 0.21536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