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27|回复: 2

中国的新一代雅皮士兴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24 13: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记者陈湘编译报道/中产阶级正在在亚洲,尤其是中国兴起。这群年轻而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的人口正在形成一个巨大的消费者市场,这是史无前例的。今日中国的年轻人正成为新一代\"雅皮士\"。为此,国外媒体为这些依靠中国崛起而迅速致富的年轻人创造了一个新词── “Chuppies”,翻成中文叫“查皮士”或“华人雅皮士”,,因为它源自“雅皮士”(Yuppies)。

在收入激增、市场行销和广告的促进下,这些中国\"雅皮士\"们成为了积极的消费者,他们乐于体验最时尚的生活方式,急于尝试最新的小玩意。他们是中国新一代中很有代表性的一股消费力和社会群体,而且他们并非嬉皮士运动的简单复归:他们有社会责任、他们有历史感,他们讨厌日本,喜欢美国。······

中国查皮士素描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资深编辑Bay Fang报道最近以长篇报道了这个“华人雅皮士”的状况。他的报道说,时值星期天下午3点钟,一位叫杜沙敏(Sharmin Du英译)的女士轻快地迈进了上海新天地里的着名连锁咖啡店“咖啡豆”(Coffee Bean),这是一家集咖啡,香茶与美食的缤纷小天地。她穿着一条Diesel牌子的新款低腰牛仔裤,瑜伽袋搭在肩膀。她还没契午饭,于是点了一杯雪泥果汁和一块南瓜松饼。这时候,她的最新款式、可以高速上网的手机响了,她打开手机,开始说着上海话,间或夹杂一些像是商用英语的话,说的内容听上去像是在打情骂俏。

杜沙敏今年32岁,有着圆圆的眼睛,头发染成红色,过着一种父母完全不能理解的生活方式。她说:“我经常把所有钱都拿来买名牌,想Louis Vuitton啦、Christian Dior啦、还有Hermes,等等啦,什么的。我随心所欲,如果我想去旅游或者外出,我就去。但是,这种生活对我们来说还是新鲜的。在美国,孩子们知道他们喜欢什么。但是,在中国,过去没人这样想-我喜欢什么?喜欢做什么?现在,我刚刚开始有点头绪。”

《国际先驱导报》的报道说 身为查皮士一员的27岁的吴波,对这个新富阶层词语表现了出人意料的敏感。“我就一个混混,算不上富吧。”但是根据中国知名调查公司--新生代市场检测机构做的一个“中国新富市场与媒体研究”调查,吴波无疑应该被划作城市查皮士一族。

新生代此次使用的判断标准主要是“三高”。“高消费”:吴波在北京的一家中型外企工作,月入税后8000出头,亚奥地区有一套自己的小三居--虽然用了不少爸妈的钱,东芝的笔迹本电脑用了两年了、前不久换了一个索尼的数码相机、正在计划明年初买一辆车。“高学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毕业。“高感度”:对新鲜事物热情洋溢,在时尚杂志上面寻找新的契喝玩乐去处,提到一件事第一反应就是“上网查”。

吴波不停强调“北京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太多了”。在他看来,他公司的同事们几乎都符合这个标准。

查皮士门槛有多高

查皮士的门槛似乎远远低于人们的预期。零点调查公司董事长袁岳曾经指出,国际上研究新富的时候普遍采用的起点就是个人金融资产达到6.6万美元,相当于 50万元人民币左右。但是由于中国不少人存在灰色收入,因此零点调查使用的新富标准包括财富含量和一些外显符号:储蓄等金融资产总额:个人或家庭金融资产总水平在人民币50万以上;个人总体年收入:20万以上;社会头衔:地级市以上工商联、青年企业家协会或其他类似组织领导委员;符合以上某一项者,即可被零点调查归类为“新富一族”。但是根据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自1997年开始积累的中国城市70000居民的消费形态数据表明,也许新富的标准并没有这么高。新生代今年调查了全国18个城市的11309个样本,以深圳的平均个人月收入最高:6035元,即平均年收入七八万元人民币。其他城市中,只有上海和广州越过了人均月收入5000元大关,分别为5527元和5163元。

从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调查来看,中国新富阶层位于25岁至29岁之间的占33.4%,30岁至34岁之间的占35.4%,两者相加几乎占了总数的70%,这说明25岁到34岁这部分年轻人已经成为新富这个崛起阶层的主力,有趣的是,这几乎正与媒体一度热炒的一个集体概念“生于七十年代”重合。他们基本都接受过高等教育--76%的人具有大学及其以上文化程度。他们基本是工薪一族:个体户和自营职业者只占不到6%,其他人基本都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从事管理工作或一般工作。几乎90%的人拥有自己的房产--其中有18.9%的房子是单位分配的,这在大部分城市显然是25岁以上人的专利。

他们的消费需求和实力都是毋庸置疑的:78%的人有自己的汽车、73.2%有自己的数码相机、67.4%有笔记本电脑、61.8%有高级音响、43.6% 有数码摄像机、33.4%有等离子或者背投电视。他们在购物时是狂热的品牌主义分子,84%的人表示在消费时非常注意品牌,50%的人表示如果真正喜欢的东西,即使难以承受也会买下来。

和传统人群的消费习惯不同的是,这部分人平均每月要花费394元人民币在健身上, 460元在图书音像制品上,387元在美容美发美体上。他们明显比自己的父母一辈更懂得享受生活,他们平均每年还要花费7337元在旅游上--其中选择境内游和境外游的比例大概是4:1,尽管有几乎50%的人抱怨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休闲。

根据这些数据,媒体为查皮士人群勾勒出一幅素描:30岁左右、从事管理或技术工作、有房有车、热爱休闲生活、追求名牌、喜欢享受。他们已经成为各城市娱乐消费的中坚力量。德国《世界报》最近一篇对中国富裕年轻人的报道标题叫《随便什么都可能》。这也符合新生代这一调查中查皮士们对自己的描述“我是一个思想开阔并且能够接受他人生活方式的人”“我乐意学习很多知识,即使这些知识和我没有多大关系”“我喜欢尝试新鲜的事物”。

商家喜欢查皮士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报道说,查皮士们年轻、行为大胆,西方商家看着他们,都忍不住要流口水了。因为这新一代“华人雅皮士”,喜欢到处派对,喜欢到咖啡厅、舞厅和酒楼,爱追新潮,乐于消费,正形为一股左右中国商品和劳务市场的力量,带领中国商业进入前所未有的新领域。如今,中国已经有大约1,000万 “查皮士”中产阶层,到2010年时,人数预计会增加2倍。中国人的消费量预计会在今后10年里,以每年18%的涨幅成长,相比下,美国仅2%。这股年轻、“贪婪”的购物群体对现代科技有充分的了解,甚至经常为他们的父母做出购物决定。他们是中国首先使用信用卡的一代,同时,也是导致曾是全世界存款率最高的这个国家存款率开始大幅下降的一代。

商家估计,中国的年轻人会在今后20年内成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消费力量。而且,精明的商家都从现在开始想方设法追求他们的喜好。亚太网络通信的创意总监Jude Robert说:“中国就像一幅空白的画布。只要推介方式得当,你可以带进来任何你想要的东西,卖出去。”

西方企业界人士谈到中国和印度时,往往喜欢用“规模”(scale)这个词。因为在这两个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中,需求的市场潜力规模惊人。根据位于加州 Irvine的、在业界享有着极高的声誉并被业界称之为“游戏神话缔造者”的暴雪公司(Blizzard Entertainment)的经历来看看吧。该公司销售网上游戏“魔兽世界”(World of Warcraft),在北美花了一年,付款用户才达到100万;但是在中国,一个月之内,用户已经达到150万。

谈到手机的需求规模,更不得了,中国有4亿手机用户,而且他们平均每3到6个月就换一次手机。如今在中国,他们可以有900种不同的款式可供选择,而比较起美国,这里只有大约80个款式给消费者选择。三星(Samsung)在中国市场上每一个星期要抛出一种新所款式。印度的手机用户也正在以每个月400万的速度在激增。

中国的跳跃式的发展使得新潮物品源源不绝,也造就和满足了查皮士的追求。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打开国门,外商涌入,对这代人的消费意识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使中国经历一种跳跃式的发展。拥有Johnnie Walker、Guinness和其他数个世界名牌的Diageo公司的中国宣传总监Frank Pan说:“中国正从付费电话直接跳到手机,从标准电视剧到DVD,之间没有VHS的过渡过程。单车仍然是中国人的主要交通工具,但是,中国已经从去年开始主持F1赛车大赛了。”

查皮士并非“嬉皮士”

查皮士一代都是在1989年六四事件后成年的。与他们经历了私有化和文革动荡的父母不同,这一代一直生活在秩序相对稳定和经济繁荣的社会里。许多人都公开拥护已过世的领导人邓小平的革命性宣言:致富光荣。他们终于有机会赶上了他们祖祖辈辈盼望的“中华盛世”,他们尽情追求和享受富裕。但是,中国的分析人士也指出,不能把查皮士的出现,简单看作是嬉皮士现象回归。和嬉皮士们对社会责任的逃避和否定不同,新一代的时尚年轻人并不回避自己的社会角色,这种时尚与其说是反抗,毋宁说是他们对社会、对长者们一种自我表现式的撒娇。特立独行的扮相,并不妨碍他们认真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也无碍于他们对事业、生活的憧憬和追求。在欧美如此,在亚洲、在中国,都是如此。日前,当年嬉皮士们的旗帜“滚石”乐队兴致勃勃来到上海演出,却遭到新新人类们的冷遇,恰好对这两种时尚之间的差异,做出了最生动、最形象的注解。

新生代市场检测机构的调查报告也证明了这一点,他们的以研究中国查皮士阶层的消费取向为主调查,却同时从不经意间发现了该阶层的政治取向:他们关心中国经济发展,但对国内政治却不甚关注;他们患有“集体厌日症”,但却坚持使用日本产品,并主张理性处理两国关系;在经历了童年的文化饥渴后,他们像世界上大部分人一样,拥抱美国文化,并开始怀上美式“中国梦”,他们甚至也给自己起各种美式昵称。
发表于 2006-4-25 13:45:0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与人之间都是不同的,加上这么多概念真是吃饱了没事做
发表于 2006-4-25 22: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仅仅是经济实力、地位和生活方式选择而已,

开头描述的那些人,其实在相应经济能力中,普通不过的生活啦;

如果穷人看到你 吃肉 了, 大呼小叫, 你是不是也觉得搞笑。。。




PS: rock 这次上海 运作失败, 而不是 新新人类的 冷遇;

来的时候, 下面八成的 观众 是 外国人;

一方面是时间、昂贵的票价;

另一方面运营商的歧视,媒体方面,都不给国内媒体 允许采访的机会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5-7-22 03:04 , Processed in 0.05962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