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93|回复: 1

满枕诗书入梦来--------近访我国青年学者、作家桂苓、刘琅伉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1 14:05: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辛华
   
  在喧闹嘈杂的京华东郊,有一个僻静的大社区;社区内有一个鸿儒密布,高士云集的清谈雅集之地-----“清园”;而“清园”之主,就是一对既象同道相惺、琴瑟友和的李清照、赵明诚,又似长剑陆离、携手浪迹天涯的神仙眷属的黄蓉、郭靖似的青年学人,他们就是我国著名的青年学者、作家桂苓、刘琅先生夫妇。
   
              清友之清
   采访他们纯属偶然。我几次电话预约,不是桂苓不在,就是刘琅外访。晚秋的一个下午,天高云淡,空气中有青草熟熟的香。我在采访完画家娄师白先生后,顺道穿过清友园杂花生树、红叶殷殷的中心花园,敲响了他们家的门,我的意思是,若在,变有一夕的好谈;若不在,也学古人的“雪夜访戴”,踏秋赏花,兴致而归。
   开门的是刘琅先生,一袭纯白的运动装,开门,一楞,旋急说,请进。巧了,桂苓也在。脱鞋,登堂入室,四居两厅170多平米的居所,宽敞的客厅大得可以开party了,博古架是平时我门难得一见的珍藏:马家窑时期的陶罐、春秋的瓦当、战国的刀币、明清线装的古书。。。。。。迎门是两排古色古香的大书架,一组暖人心怀的羊皮灯。推开右側第二扇门,这就是他们大大的书房,京华学界知名的“清园”了。刘琅告知,搬家之后,因所住的园名清友园,索性就把书房叫做“清园”了,斋名是请国学大师冯其庸先生题的。书房右墙上挂着桂苓夫妇与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合影,地点是在北京大学朗润园季先生书房。季老时年九十又二,红光满面,双目炯炯,如虬松苍桐;桂苓一脸文静、安详,似雪中梅花,坐在季先生右边,轻握着季老的右手;刘琅先生则微笑着俯身站在他们身后,儒雅中透出刚毅,如傲风的修竹。在背后是季老装满印度梵文的大大的书架。真是一副绝妙的“松竹梅”岁寒三友图。迎面是一幅飘逸的书法,走近一看,书者竟是“北大三老”之一的张中行先生(另二老为季羡林和已故去的金克木先生)。桂苓笑着告诉我,这是1996年他们新婚时,张中老的新婚贺礼,可以看出张中老是精心选了他的一首古诗“客至酒盈缸,诗来月半窗,春风如有意,吹梦到吴江”,诗极自然、清新,类南北朝民歌,字飘逸,灵动,暗伏不事人间烟火的仙气,有“云在青天水在瓶”的佳致妙境。左边是十几个及顶的大书架,塞满了各色个样的书和报刊杂志。虽然来的时候同事告诉我他们藏书之丰,但那“接天荷叶无穷碧”的架式还是让我吃了一惊:书柜上分类排列着古章典籍,学人全(专)集、如全套的《陈寅恪集》《王国维集》《胡适全集》《梁启超集》〈周作人集〉〈沈从文集〉〈张爱玲集〉及专题研究资料等,大大的书桌上散乱地摊摞着他们正在读的几部当代学人的书,旁边有几部正校对的书稿。桂苓告知是他们主编的已列入国家“十一。五”计划的几部书稿,有近百部四千万字巨。再往前是宽宽的阳台,小巧的茶几,三个铁艺的沙发,南墙小小的组合台上有两盆绿色植物,一为兰草,一为绿竹,还有是几套精致的功夫茶具。余皆各类茶品,有七八类,如乌龙、普洱、碧罗春等。京城品茶,北大陈平原是有名的,他家的茶叶比米袋还高。而桂苓、刘琅夫妇的好客和嗜茶也是有名的,听朋友们说,他们夫妇最高兴的事情就是接到朋友寄赠的书和明前的茶了。
   看来,这就是他们与众学人品茗清谈论道的“清园”了。
   

              且到药庐尝百草
   不知怎么,在读书界,有一种“女桂苓,男止庵”的说法,读书界一直把他们当做老学究看。究其来历,一是桂苓的文字清淡朴讷、“温良恭俭”、幽隽淡远,字里行间信笔所至的“随意挥洒”中,形成了枯涩苍老、明妙深刻、“耐读”而“难学”的艺术风格,其文字,“仿佛秋天,虽有妍思,不掩萧瑟”。单从古雅遒劲、炉火纯青的文字看,虽不至耄耋,至少也应近古稀了。二是她曾供职的中国艺术研究院,通学鸿儒云集,如胡风、王朝闻、周汝昌、王世襄、冯其庸、刘梦溪等,随意走出一位,便是某个研究领域的白发魁首。三是坊间出版的受纯正读书人喜爱的报刊如《读书》《万象》《书城》等,特别是几种文化老人的“追星民刊”如《开卷》《书人》《清泉》《日记报》等,桂苓的名字常和于光远、周汝昌、舒芜、冯其庸、黄宗江、范用、黄苗子、袁鹰、钟叔河、董桥等文坛耆宿并列为文。文坛流传几则有趣的掌故,可说明一二:南京知名的凤凰台所办《开卷》,是天下读书人的一方圣地。其创刊伊始,曾有一不成文的“内部规定”,只发六七十岁以上老人的文章。某日,《开卷》执行主编董宁文赴京约稿,顺拜访几位只见其文未见真人的前辈学人、作家,到京后电话打至中国艺术研究院,言找桂苓先生,一个年轻的声音说我就是,令董君吃了一京,心想“老太太声音真年轻”。待约定见面时间和地点后,董君与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傅光明在大堂等了许久,也不见桂苓先生到,只有一位看似不满二十的窈窕女子坐在他们对面静静的等人,不时看一下表。董君感觉不对,忙问你是桂苓先生的助手吧,是否是找她南京来的朋友。对方笑了,说我就是桂苓。吓了董君及傅光明一跳。二是京城卖艺黄家(黄宗江、黄宗洛、黄宗汉、黄宗英)是中国文坛一盛景,其中“不可一日无戏,不可一日无友,不可一日无朋友亲情”、爽正豪放的的黄家大哥黄宗江先生八十又四。一日小妹听大哥摸起电话,张口就是“桂苓,我是宗江”等等,很是奇怪,想这个名字经常在报刊杂志中见到,但不知道大哥与她还这么熟。大哥几十年的圈子内朋友如黄苗子、郁风、扬宪益、王世襄等都熟悉啊。细问,才知道是京城以“小女子写大文章”(黄宗江写给作家韩小蕙信中语)闻名的大哥的忘年“老朋友”作家桂苓。
   桂苓先生出生在豫鲁冀交界处的山东菏泽。这是一块充满神秘的地方。几种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形成了既有齐鲁文化的开阔、大气,又有中原文化朴素和雄浑的,而多图腾崇拜,使这块土地上又有荆楚川鄂的巫气。桂苓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长大的,使她身上具有一种迷幻、宿命而又小径幽冥般修远的品质。而十四岁时的家庭变故,如一把利刃,将她的生活斩为两截。象那个时代的所有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那样,她以后进入一所她不喜欢的工科院校学习,顺理成章的成为淄博某工厂的一名普通的一线工人。
   幸运的是,她在工厂呆了不到两年,就调到一家杂志社做编辑。
   在杂志社为他人做了两年嫁衣裳后,她突然辞职,专事写作。
   九十年代末,偶然的机缘,她辞齐风、跨黄河,北上京华求学寻梦。这成为她一生的重要转折点。偶然中的必然,她跨近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那座厚厚的朱红大门。
   谈起中国艺术研究院,桂苓对它充满了情人般的温情。她说,那真是一个好去处,原来研究院所在地是前清奕訢的王府,后又为和珅的府邸,古木森森,地气极好。更重要的,是研究院有一大批博学鸿儒,如王朝闻、周汝昌、王世襄、冯其庸、刘梦溪等,加之接连不断的各类学术讲座,使我如鱼得水,鸟翔天宇。而我所供职的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梦溪先生给我们创造了一个类似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清华国学研究院那样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使学人们可以轻松的没有任何压力的从事自己喜欢的专学研究。研究所拥有一大批一流的学者,刘梦溪、何怀宏、葛兆光、廖奔、梁治平、刘军宁、方李莉、摩罗等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学领域,而这种跨学科、跨领域的交流与碰撞,开阔了视野,给每位学人打开了学术研究的多条路境。
   “更重要的,是刘梦溪和陈祖芬夫妇视我如己出,给了我胜似亲人般的关怀和培养,使我在潜心学习问业之余,享受到了亲情、友情和“人情”,即怎样做人,使为学和做人很好的结合起来。那是一段永终身难忘的好时光。”
   桂苓在中国古典章籍中俯仰涵咏,使其为文,兼有学者的严禁和作家的灵动活泼。作为一名在必须直面现代生活的女性,她对现代生活的体察和感悟又是敏锐的。读她的作品,你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可以读,有一种“良宵花解语,静日玉生烟” 的恬然。她从语言的壳到精神的核,用自己的方式建构起来独特的审美体系。那就是写日常,日常写。他笔下没有宏大叙事,没有解构、夸张、扭曲与变形,有的只是和谐、匀称、自然的东方的生命观照。听雨,闻香,读书、藏书,笔下尽是土豆、棉花、水果、葡萄、蓝印花布等司空见惯的存在。而她恰恰用朴素的、健康的、和谐有序的东方的形式表达一种西方的、现代的、理性的思想(作家刘烨园语),而成为七十年代出生女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比起动辄七八岁“正在发育”就出书,十几岁成名,二十几岁俨然一代青年领袖的八十年代后九十年代后作家群而言,年近三十她才出版的第一本著作〈吹灭读书灯〉(中国作家协会、中华文学基金会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的桂苓,“出道”可谓晚之又晚。用著名翻译家,作家张守仁先生的话说,“桂苓是厚积厚发”。从而2002年至2003年的一年的时间,桂苓连续出版了六部散文集〈站在黄沙梁边上〉(与刘亮程合作)〈简单日子〉〈绕不过去的村庄〉〈布衣暖暖。菜根香香〉〈花不多,有两朵〉,被评论界誉为“桂苓”年。今年,又有四部散文、小说专集即将出版。
   桂苓说,这一切纯属偶然,是人生的机缘。
   桂苓的视野是宽广的,她的文学实验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评论家的关注,黄宗江、陈祖芬、孙玉石、张颐武、南帆、谢有顺、刘亮程等著名作家、评论家纷分撰文评论: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北京市文联、作协副主席陈祖芬这样评论:“桂苓这个“七十年代”,吃简单的饭食,写朴实的文字,不show不秀,好象一个在现代社会苏醒过来的古代人,带着古风,浓浓的古风。。。。。。古”往往和“老”连在一起,叫做古老。桂苓古而不老。往往越是简单的,也越是现代的。好象山水画,古人的山水画和今人的山水画是不一样的。桂苓的文字是今人的“古画”,古朴又新鲜。。。。如果今天的文学苗圃里有不少移植的花、合资的花、美人蕉、孩儿面,在这么多的新新花类中,就长着一颗土豆,看起来犟头犟脑,其实温热着、充实着大地。她最本色,然而,也许,她是最个性的show。
   著名评论家,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博士生导师 南帆这样评论:桂苓的文字如此安详,静静的竟然也生出一种力量,拽着人回到阳光、麦子、土豆、布衣、棉被之间,回到简单清淡的日子。剥豆、择菜、读书、闲谈之间有如许韵味,于是,我们就在展卷之际将积存多时的浮躁和嘈杂远远地抛到脑后……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颐武这样评论:桂苓的作品充满了来自乡间的诗意,她发现另一个被消费主义和时尚淹没了的实在的人生,并将它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乡土中国被“活化”为一种新的生命的可能性。新的穿透乡村日常经验的眼光和自由的笔触使这些文字具有一种平实而灿烂的力量。
    著名青年评论家 谢有顺这样评论:在一个话语喧嚣无处不在的时代,乡村也不再是一个安静和诗意的地方。但我却在桂苓笔下那个“绕不过去的村庄”中,读到了一种内在的静谧,一种朴实的光芒。她用自己隐忍的热爱,有效地复活了一批在我们记忆中业已死去的事物和景象,并使它们在大地美学的阳光下熠熠生辉。越过这些淡定的文字,我们真实地看到了一个现代人复杂而惆怅的内心。
   著名作家 刘亮程这样评论:桂苓这个仿佛从宋词中走出的女子,她典雅而性情灵动的文字面向童年时,又多了份调皮与烂漫。谁会丢下自己的童年不管呢。童年永远在呼唤。我们一次次的梦回到早年的自己身边。那个孩子在审视长大的自己,是否早已不是她期望的样子。童年就这样在修正着我们的人生。能讲述童年时我们已是大人。又有谁把自己的成长讲清楚了。但桂苓已讲的十分好读。
   甚至有的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将她的文本研究作为学位论文。
   现在已为两岁小孩母亲的桂苓看上去仍象是待字闺中的少女,文静、典雅,内敛,书卷气。而又骨象清奇,有水含珠石含玉之韵。一种这个时代几乎见不到的超凡脱俗的品质和古典的美。用“兰气质,玉精神”喻不为过。
   桂者,清香之木也,苓者,清苦之草也,也皆含清绝之气。桂苓是一味药的名字,桂苓的书斋名药庐,又叫百草堂。
   让我们有机会,且到药庐尝百草吧。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晚清硕儒王韬曾有一语概述其志:“夫人生少为才子,壮为名士,晚年当为魁儒硕彦”。这应当是天下所有读书人的人生理想。〈世说新语〉又云:“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熟悉桂苓的夫君刘琅先生的人,都知道他有一个外号“喝不倒的刘琅”。言其酒量大,酒风正。喝多少,都笑迷迷的,且杯杯见底,是“免检单位”。若喝到兴头,惹起他的谈兴,那就只有听的份了,举凡经史子集,文史掌故,民间传说,出口成诵,大有放浪形骸,无度自由的魏晋名士风度。让人怀疑他不大的脑袋里怎么装了那样多的东西。唯一的特征是喝一点酒就脸红。
   熟悉刘琅先生的人,都知道他喝酒的一个习惯,是必须有上等香茗陪伴,左手一杯酒,右手一口茶,且几乎不动筷子。
   “其实,我最喜品茶,可以说到了“贪”“嗜”的程度,我对茶品的要求也高,茶放到我的面前,比什么都有诱惑力。所以,有时候一年有四、五个月出差在外的我,出门什么都可以不带,但茶和茶杯却是必需的,这,几乎成了我的标志“。刘琅笑着这样解释。
   熟悉刘琅先生的人还知道,在京城学界,才子气和名士气具备的刘琅,与他形骸放浪,使酒骂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治学的谨严和行文的飘逸,洒脱。对治学,他讲求“每著一字,泰山不移”,为一个字、一段话、一个观点,他都踟躇三月,甚至到了古板苛刻的程度。对行文,他讲求“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象知堂老人八道湾的苦茶。而又腴润从容,学力才情兼备。而背后支撑她的,是人生的旷达和几千年中国古文化的滋养。似他身上微微透出的茶香。
   刘琅先生自称是三次越界之人。他的专业是历史,却改行做了经济研究,研究方向是农村经济、三农问题。他称是第一次越界。专业是治史学,偏偏中年以后去做经济研究,而他的绝大部分时间,又都用在了文化普及方面:即通过出版,开启民智,留存文化。他称之为第二次越界。明明工作本行是经济研究,却常常又越界撰述史学、文学方面的宏文,且下笔就是万言,刮起一阵阵龙卷风。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引起一阵阵惊叹。他称是第三次越界。
   为〈2002中国散文年鉴〉做的序言,洋洋洒洒两万字,将百年中国现当代散文做庖丁解牛般的刨析,又用几十字最多百余字高屋建瓴地分析了近百位作家的作品,至今成为许多散文研究专家研究现当代散文的必备参考。
   北大葵未教改,针对诸多有悖常理的规则,刘琅先生以一个学者的良知,愤而撰文〈大学理念与大学精神〉,浩浩荡荡三万言,直指北大教改措施中种种荒谬之处,并编著了《大学的精神》一书,为中国的教育事业鼓与呼,被传诵一时。
   一篇谈清华国学研究院历史的长文《一代孤高百世师》,款款心曲,一步三叹,被多家文摘和选本选载,使学术界将目光重新回望那段大师云集、人才辈出的中国学术史上的黄金时代。。
   在“中华文化论坛“的演讲《文化的误读》,就中国几千年的释、道、儒文化对中国国民生活的影响,独辟蹊径,进行了刮骨疗毒般的解剖,引起学术界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另一番深思。
   常言道,有学问者可敬,有真性情者可爱,有学问又有真性情者可爱又可敬。此等人物,于古尚且不可多得,何况今日乎?
   从刘琅先生身上,我看到了魏晋人物的影子。
   刘琅先生祖籍山东邹平,在山东学习、生活、工作了近三十年。后到中共中央党校从事农村经济和国际战略方面的研究。
   “读万卷书不敢说,行万里路是早超过了。在中共中央党校从事调研的这几年,我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的山山水水,东三省,西北五省区,中原,西南,东南沿海,黄河长江珠江流域的省区,屈指算来,中国三十个省市区,我至少已走了不下二十五六个,有的还不是去了一次,如甘肃、内蒙、山东等。下一步,我想扎扎实实做一点学术研究,但又总是没有时间,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刘琅先生这样说。
   现在的刘琅先生,还担任着中国民营企业基金会秘书长的职务,主持基金会的日常工作,大大小小事无巨细都得处理,天南地北、国内国外飞来飞去,很少有整时间来做自己自己喜欢的事情。那就是出版。
   

          相忘于江湖与同做一个梦
   “清园”里有三多,书多,茶多,朋友多。
   书多,是“清园”主人的日常生活就是读书、写书、藏书、编书。“千古文人侠客梦”,每天清晨,“清园”书房的灯准时亮起,一册《庄子》或《离骚》,可以默诵,可以朗读。可以说,《庄子》和《离骚》已不知被刘琅读了多少遍了。然后吃早茶,很简单,一杯牛奶,几片面包,然后来到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然后下班。一切就象春花秋月,四季轮回那样自然而有规律。下班后刘琅一般推掉所有的应酬,回到家,扭亮台灯,亲近他喜爱的书。桂苓更是如此,好象她一生更是与书结缘。小时候在疼爱她的父母亲身边,父亲总时拿着古旧的线装书,在午后暖暖的阳光下,教她认识中国古老、优雅的汉文字。长大后虽然读的是工科,但机缘巧合,二十几岁时她进入了中国艺术研究的最高庙堂--------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她朝夕相处的是张口古希腊罗马吐活罗文字,提笔竖体繁文的中国最纯粹的硕学通儒和最古奥的中国学术—--举凡敦煌、甲古、宗教、绘画等。举手投足触摸到的是架粱接栋的一墙墙一排排书,三坟五典,经史子集,社科人文,供她俯仰涵泳,吸收着中国文化中最精华纯正的养份。
   “那是我一生中最快乐最幸福的一段时光”,桂苓眼往着远方,无限深情的说。
   共同的爱好,结开了他们最珍贵的果实。两年前,他们的儿子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天生喜爱孩子的桂苓,就把全部的精力放到了孩子身上,用她对教育的独特理解,教育自己的孩子,同时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创作一部关于儿童早期教育的书。他们刚刚两岁的孩子,已认识近百个汉字,听到孩子用稚嫩的童音用简单的英语绅士般问候爸爸妈妈goodmorning,goodnighe,是他们最快乐、幸福的时刻。桂苓说这是他们最好的作品。其他值得自豪的作品,除了桂苓自己出版的七八部著作外,就是他他们“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共同编织的“出版梦”开出了“快乐的花来”。这几乎形影不离、琴瑟和谐令无数京华学人羡慕甚至嫉妒的一对,共同的爱好使他们联袂主编了近百部几千万字的书籍。最近他们受出版社委托,正在主编两套已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的丛书,首批约一百二十部近四千万字。另外他们最看重和着力的“中国散文档案”第一辑也即将付印,首批收入了对中国散文实验作出贡献的十位当代作家的新作。按着他们的计划,要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将现当代对中国散文作出贡献的学者、作家的文本实验整理打通,用文本的形式展示汉语散文创作的精华。同时,“中国诗歌档案”的出版工作也即将启动。首批计划出版二十世纪中外诗人作品集一百部,国内、国外各五十部。今年即将出版的还有十卷本的“二十世纪的记忆“丛书之、十卷本的“海外中国学”丛书、十卷本的“城市文化档案”丛书、五卷本的“思想者”丛书、十卷本的“东方文化”丛书等等。
   “这一切,大都是师长和朋友们的无私帮助的结果,以我们的绵薄之力,是无力完成的”。刘琅先生这样感慨。“师长辈的象季羡林、王元化、冯其庸、黄宗江、袁鹰、汤一介、张守仁、林非、刘梦溪、任大援等,年轻一点的谢大光、陈祖芬、肖复兴、陈子善、张颐武等,他们对我们、对后学的关心、帮助和支持,我认为是出于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担当,从他们清洁的学人品质身上,使我感受到了泱泱五千年中华文化持久的魅力和生生不息的源泉”。
   清园里真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啊!听着这些耳熟能详、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字,我这样想。
   这是北京一年中最好的季节,天光云影,北雁南归,一切都恰到好处,渐入佳境。夕阳已然西下,最后一抹夕阳透过窗户,吹进丝丝秋天的风,风中带来秋天黄熟的丰收的气息,也送来几声鸟的啁啾和窗外几枝挺拔的绿色大叶的沙沙。在此刻,在灵府心池衡文论道、抵掌清谈、心境澄明高远的清园,我感觉真如何其方诗中所唱的“触着的每秒光阴都成了黄金”。
   刘琅先生轻吮一口茶,望着窗外说,“茶是纯粹中国传统文人的饮品。”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 14:05: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辛华
   
  在喧闹嘈杂的京华东郊,有一个僻静的大社区;社区内有一个鸿儒密布,高士云集的清谈雅集之地-----“清园”;而“清园”之主,就是一对既象同道相惺、琴瑟友和的李清照、赵明诚,又似长剑陆离、携手浪迹天涯的神仙眷属的黄蓉、郭靖似的青年学人,他们就是我国著名的青年学者、作家桂苓、刘琅先生夫妇。
   
              清友之清
   采访他们纯属偶然。我几次电话预约,不是桂苓不在,就是刘琅外访。晚秋的一个下午,天高云淡,空气中有青草熟熟的香。我在采访完画家娄师白先生后,顺道穿过清友园杂花生树、红叶殷殷的中心花园,敲响了他们家的门,我的意思是,若在,变有一夕的好谈;若不在,也学古人的“雪夜访戴”,踏秋赏花,兴致而归。
   开门的是刘琅先生,一袭纯白的运动装,开门,一楞,旋急说,请进。巧了,桂苓也在。脱鞋,登堂入室,四居两厅170多平米的居所,宽敞的客厅大得可以开party了,博古架是平时我门难得一见的珍藏:马家窑时期的陶罐、春秋的瓦当、战国的刀币、明清线装的古书。。。。。。迎门是两排古色古香的大书架,一组暖人心怀的羊皮灯。推开右側第二扇门,这就是他们大大的书房,京华学界知名的“清园”了。刘琅告知,搬家之后,因所住的园名清友园,索性就把书房叫做“清园”了,斋名是请国学大师冯其庸先生题的。书房右墙上挂着桂苓夫妇与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合影,地点是在北京大学朗润园季先生书房。季老时年九十又二,红光满面,双目炯炯,如虬松苍桐;桂苓一脸文静、安详,似雪中梅花,坐在季先生右边,轻握着季老的右手;刘琅先生则微笑着俯身站在他们身后,儒雅中透出刚毅,如傲风的修竹。在背后是季老装满印度梵文的大大的书架。真是一副绝妙的“松竹梅”岁寒三友图。迎面是一幅飘逸的书法,走近一看,书者竟是“北大三老”之一的张中行先生(另二老为季羡林和已故去的金克木先生)。桂苓笑着告诉我,这是1996年他们新婚时,张中老的新婚贺礼,可以看出张中老是精心选了他的一首古诗“客至酒盈缸,诗来月半窗,春风如有意,吹梦到吴江”,诗极自然、清新,类南北朝民歌,字飘逸,灵动,暗伏不事人间烟火的仙气,有“云在青天水在瓶”的佳致妙境。左边是十几个及顶的大书架,塞满了各色个样的书和报刊杂志。虽然来的时候同事告诉我他们藏书之丰,但那“接天荷叶无穷碧”的架式还是让我吃了一惊:书柜上分类排列着古章典籍,学人全(专)集、如全套的《陈寅恪集》《王国维集》《胡适全集》《梁启超集》〈周作人集〉〈沈从文集〉〈张爱玲集〉及专题研究资料等,大大的书桌上散乱地摊摞着他们正在读的几部当代学人的书,旁边有几部正校对的书稿。桂苓告知是他们主编的已列入国家“十一。五”计划的几部书稿,有近百部四千万字巨。再往前是宽宽的阳台,小巧的茶几,三个铁艺的沙发,南墙小小的组合台上有两盆绿色植物,一为兰草,一为绿竹,还有是几套精致的功夫茶具。余皆各类茶品,有七八类,如乌龙、普洱、碧罗春等。京城品茶,北大陈平原是有名的,他家的茶叶比米袋还高。而桂苓、刘琅夫妇的好客和嗜茶也是有名的,听朋友们说,他们夫妇最高兴的事情就是接到朋友寄赠的书和明前的茶了。
   看来,这就是他们与众学人品茗清谈论道的“清园”了。
   

              且到药庐尝百草
   不知怎么,在读书界,有一种“女桂苓,男止庵”的说法,读书界一直把他们当做老学究看。究其来历,一是桂苓的文字清淡朴讷、“温良恭俭”、幽隽淡远,字里行间信笔所至的“随意挥洒”中,形成了枯涩苍老、明妙深刻、“耐读”而“难学”的艺术风格,其文字,“仿佛秋天,虽有妍思,不掩萧瑟”。单从古雅遒劲、炉火纯青的文字看,虽不至耄耋,至少也应近古稀了。二是她曾供职的中国艺术研究院,通学鸿儒云集,如胡风、王朝闻、周汝昌、王世襄、冯其庸、刘梦溪等,随意走出一位,便是某个研究领域的白发魁首。三是坊间出版的受纯正读书人喜爱的报刊如《读书》《万象》《书城》等,特别是几种文化老人的“追星民刊”如《开卷》《书人》《清泉》《日记报》等,桂苓的名字常和于光远、周汝昌、舒芜、冯其庸、黄宗江、范用、黄苗子、袁鹰、钟叔河、董桥等文坛耆宿并列为文。文坛流传几则有趣的掌故,可说明一二:南京知名的凤凰台所办《开卷》,是天下读书人的一方圣地。其创刊伊始,曾有一不成文的“内部规定”,只发六七十岁以上老人的文章。某日,《开卷》执行主编董宁文赴京约稿,顺拜访几位只见其文未见真人的前辈学人、作家,到京后电话打至中国艺术研究院,言找桂苓先生,一个年轻的声音说我就是,令董君吃了一京,心想“老太太声音真年轻”。待约定见面时间和地点后,董君与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傅光明在大堂等了许久,也不见桂苓先生到,只有一位看似不满二十的窈窕女子坐在他们对面静静的等人,不时看一下表。董君感觉不对,忙问你是桂苓先生的助手吧,是否是找她南京来的朋友。对方笑了,说我就是桂苓。吓了董君及傅光明一跳。二是京城卖艺黄家(黄宗江、黄宗洛、黄宗汉、黄宗英)是中国文坛一盛景,其中“不可一日无戏,不可一日无友,不可一日无朋友亲情”、爽正豪放的的黄家大哥黄宗江先生八十又四。一日小妹听大哥摸起电话,张口就是“桂苓,我是宗江”等等,很是奇怪,想这个名字经常在报刊杂志中见到,但不知道大哥与她还这么熟。大哥几十年的圈子内朋友如黄苗子、郁风、扬宪益、王世襄等都熟悉啊。细问,才知道是京城以“小女子写大文章”(黄宗江写给作家韩小蕙信中语)闻名的大哥的忘年“老朋友”作家桂苓。
   桂苓先生出生在豫鲁冀交界处的山东菏泽。这是一块充满神秘的地方。几种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形成了既有齐鲁文化的开阔、大气,又有中原文化朴素和雄浑的,而多图腾崇拜,使这块土地上又有荆楚川鄂的巫气。桂苓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长大的,使她身上具有一种迷幻、宿命而又小径幽冥般修远的品质。而十四岁时的家庭变故,如一把利刃,将她的生活斩为两截。象那个时代的所有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那样,她以后进入一所她不喜欢的工科院校学习,顺理成章的成为淄博某工厂的一名普通的一线工人。
   幸运的是,她在工厂呆了不到两年,就调到一家杂志社做编辑。
   在杂志社为他人做了两年嫁衣裳后,她突然辞职,专事写作。
   九十年代末,偶然的机缘,她辞齐风、跨黄河,北上京华求学寻梦。这成为她一生的重要转折点。偶然中的必然,她跨近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那座厚厚的朱红大门。
   谈起中国艺术研究院,桂苓对它充满了情人般的温情。她说,那真是一个好去处,原来研究院所在地是前清奕訢的王府,后又为和珅的府邸,古木森森,地气极好。更重要的,是研究院有一大批博学鸿儒,如王朝闻、周汝昌、王世襄、冯其庸、刘梦溪等,加之接连不断的各类学术讲座,使我如鱼得水,鸟翔天宇。而我所供职的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梦溪先生给我们创造了一个类似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清华国学研究院那样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使学人们可以轻松的没有任何压力的从事自己喜欢的专学研究。研究所拥有一大批一流的学者,刘梦溪、何怀宏、葛兆光、廖奔、梁治平、刘军宁、方李莉、摩罗等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学领域,而这种跨学科、跨领域的交流与碰撞,开阔了视野,给每位学人打开了学术研究的多条路境。
   “更重要的,是刘梦溪和陈祖芬夫妇视我如己出,给了我胜似亲人般的关怀和培养,使我在潜心学习问业之余,享受到了亲情、友情和“人情”,即怎样做人,使为学和做人很好的结合起来。那是一段永终身难忘的好时光。”
   桂苓在中国古典章籍中俯仰涵咏,使其为文,兼有学者的严禁和作家的灵动活泼。作为一名在必须直面现代生活的女性,她对现代生活的体察和感悟又是敏锐的。读她的作品,你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可以读,有一种“良宵花解语,静日玉生烟” 的恬然。她从语言的壳到精神的核,用自己的方式建构起来独特的审美体系。那就是写日常,日常写。他笔下没有宏大叙事,没有解构、夸张、扭曲与变形,有的只是和谐、匀称、自然的东方的生命观照。听雨,闻香,读书、藏书,笔下尽是土豆、棉花、水果、葡萄、蓝印花布等司空见惯的存在。而她恰恰用朴素的、健康的、和谐有序的东方的形式表达一种西方的、现代的、理性的思想(作家刘烨园语),而成为七十年代出生女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比起动辄七八岁“正在发育”就出书,十几岁成名,二十几岁俨然一代青年领袖的八十年代后九十年代后作家群而言,年近三十她才出版的第一本著作〈吹灭读书灯〉(中国作家协会、中华文学基金会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的桂苓,“出道”可谓晚之又晚。用著名翻译家,作家张守仁先生的话说,“桂苓是厚积厚发”。从而2002年至2003年的一年的时间,桂苓连续出版了六部散文集〈站在黄沙梁边上〉(与刘亮程合作)〈简单日子〉〈绕不过去的村庄〉〈布衣暖暖。菜根香香〉〈花不多,有两朵〉,被评论界誉为“桂苓”年。今年,又有四部散文、小说专集即将出版。
   桂苓说,这一切纯属偶然,是人生的机缘。
   桂苓的视野是宽广的,她的文学实验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评论家的关注,黄宗江、陈祖芬、孙玉石、张颐武、南帆、谢有顺、刘亮程等著名作家、评论家纷分撰文评论: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北京市文联、作协副主席陈祖芬这样评论:“桂苓这个“七十年代”,吃简单的饭食,写朴实的文字,不show不秀,好象一个在现代社会苏醒过来的古代人,带着古风,浓浓的古风。。。。。。古”往往和“老”连在一起,叫做古老。桂苓古而不老。往往越是简单的,也越是现代的。好象山水画,古人的山水画和今人的山水画是不一样的。桂苓的文字是今人的“古画”,古朴又新鲜。。。。如果今天的文学苗圃里有不少移植的花、合资的花、美人蕉、孩儿面,在这么多的新新花类中,就长着一颗土豆,看起来犟头犟脑,其实温热着、充实着大地。她最本色,然而,也许,她是最个性的show。
   著名评论家,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博士生导师 南帆这样评论:桂苓的文字如此安详,静静的竟然也生出一种力量,拽着人回到阳光、麦子、土豆、布衣、棉被之间,回到简单清淡的日子。剥豆、择菜、读书、闲谈之间有如许韵味,于是,我们就在展卷之际将积存多时的浮躁和嘈杂远远地抛到脑后……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颐武这样评论:桂苓的作品充满了来自乡间的诗意,她发现另一个被消费主义和时尚淹没了的实在的人生,并将它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乡土中国被“活化”为一种新的生命的可能性。新的穿透乡村日常经验的眼光和自由的笔触使这些文字具有一种平实而灿烂的力量。
    著名青年评论家 谢有顺这样评论:在一个话语喧嚣无处不在的时代,乡村也不再是一个安静和诗意的地方。但我却在桂苓笔下那个“绕不过去的村庄”中,读到了一种内在的静谧,一种朴实的光芒。她用自己隐忍的热爱,有效地复活了一批在我们记忆中业已死去的事物和景象,并使它们在大地美学的阳光下熠熠生辉。越过这些淡定的文字,我们真实地看到了一个现代人复杂而惆怅的内心。
   著名作家 刘亮程这样评论:桂苓这个仿佛从宋词中走出的女子,她典雅而性情灵动的文字面向童年时,又多了份调皮与烂漫。谁会丢下自己的童年不管呢。童年永远在呼唤。我们一次次的梦回到早年的自己身边。那个孩子在审视长大的自己,是否早已不是她期望的样子。童年就这样在修正着我们的人生。能讲述童年时我们已是大人。又有谁把自己的成长讲清楚了。但桂苓已讲的十分好读。
   甚至有的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将她的文本研究作为学位论文。
   现在已为两岁小孩母亲的桂苓看上去仍象是待字闺中的少女,文静、典雅,内敛,书卷气。而又骨象清奇,有水含珠石含玉之韵。一种这个时代几乎见不到的超凡脱俗的品质和古典的美。用“兰气质,玉精神”喻不为过。
   桂者,清香之木也,苓者,清苦之草也,也皆含清绝之气。桂苓是一味药的名字,桂苓的书斋名药庐,又叫百草堂。
   让我们有机会,且到药庐尝百草吧。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晚清硕儒王韬曾有一语概述其志:“夫人生少为才子,壮为名士,晚年当为魁儒硕彦”。这应当是天下所有读书人的人生理想。〈世说新语〉又云:“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熟悉桂苓的夫君刘琅先生的人,都知道他有一个外号“喝不倒的刘琅”。言其酒量大,酒风正。喝多少,都笑迷迷的,且杯杯见底,是“免检单位”。若喝到兴头,惹起他的谈兴,那就只有听的份了,举凡经史子集,文史掌故,民间传说,出口成诵,大有放浪形骸,无度自由的魏晋名士风度。让人怀疑他不大的脑袋里怎么装了那样多的东西。唯一的特征是喝一点酒就脸红。
   熟悉刘琅先生的人,都知道他喝酒的一个习惯,是必须有上等香茗陪伴,左手一杯酒,右手一口茶,且几乎不动筷子。
   “其实,我最喜品茶,可以说到了“贪”“嗜”的程度,我对茶品的要求也高,茶放到我的面前,比什么都有诱惑力。所以,有时候一年有四、五个月出差在外的我,出门什么都可以不带,但茶和茶杯却是必需的,这,几乎成了我的标志“。刘琅笑着这样解释。
   熟悉刘琅先生的人还知道,在京城学界,才子气和名士气具备的刘琅,与他形骸放浪,使酒骂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治学的谨严和行文的飘逸,洒脱。对治学,他讲求“每著一字,泰山不移”,为一个字、一段话、一个观点,他都踟躇三月,甚至到了古板苛刻的程度。对行文,他讲求“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象知堂老人八道湾的苦茶。而又腴润从容,学力才情兼备。而背后支撑她的,是人生的旷达和几千年中国古文化的滋养。似他身上微微透出的茶香。
   刘琅先生自称是三次越界之人。他的专业是历史,却改行做了经济研究,研究方向是农村经济、三农问题。他称是第一次越界。专业是治史学,偏偏中年以后去做经济研究,而他的绝大部分时间,又都用在了文化普及方面:即通过出版,开启民智,留存文化。他称之为第二次越界。明明工作本行是经济研究,却常常又越界撰述史学、文学方面的宏文,且下笔就是万言,刮起一阵阵龙卷风。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引起一阵阵惊叹。他称是第三次越界。
   为〈2002中国散文年鉴〉做的序言,洋洋洒洒两万字,将百年中国现当代散文做庖丁解牛般的刨析,又用几十字最多百余字高屋建瓴地分析了近百位作家的作品,至今成为许多散文研究专家研究现当代散文的必备参考。
   北大葵未教改,针对诸多有悖常理的规则,刘琅先生以一个学者的良知,愤而撰文〈大学理念与大学精神〉,浩浩荡荡三万言,直指北大教改措施中种种荒谬之处,并编著了《大学的精神》一书,为中国的教育事业鼓与呼,被传诵一时。
   一篇谈清华国学研究院历史的长文《一代孤高百世师》,款款心曲,一步三叹,被多家文摘和选本选载,使学术界将目光重新回望那段大师云集、人才辈出的中国学术史上的黄金时代。。
   在“中华文化论坛“的演讲《文化的误读》,就中国几千年的释、道、儒文化对中国国民生活的影响,独辟蹊径,进行了刮骨疗毒般的解剖,引起学术界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另一番深思。
   常言道,有学问者可敬,有真性情者可爱,有学问又有真性情者可爱又可敬。此等人物,于古尚且不可多得,何况今日乎?
   从刘琅先生身上,我看到了魏晋人物的影子。
   刘琅先生祖籍山东邹平,在山东学习、生活、工作了近三十年。后到中共中央党校从事农村经济和国际战略方面的研究。
   “读万卷书不敢说,行万里路是早超过了。在中共中央党校从事调研的这几年,我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的山山水水,东三省,西北五省区,中原,西南,东南沿海,黄河长江珠江流域的省区,屈指算来,中国三十个省市区,我至少已走了不下二十五六个,有的还不是去了一次,如甘肃、内蒙、山东等。下一步,我想扎扎实实做一点学术研究,但又总是没有时间,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刘琅先生这样说。
   现在的刘琅先生,还担任着中国民营企业基金会秘书长的职务,主持基金会的日常工作,大大小小事无巨细都得处理,天南地北、国内国外飞来飞去,很少有整时间来做自己自己喜欢的事情。那就是出版。
   

          相忘于江湖与同做一个梦
   “清园”里有三多,书多,茶多,朋友多。
   书多,是“清园”主人的日常生活就是读书、写书、藏书、编书。“千古文人侠客梦”,每天清晨,“清园”书房的灯准时亮起,一册《庄子》或《离骚》,可以默诵,可以朗读。可以说,《庄子》和《离骚》已不知被刘琅读了多少遍了。然后吃早茶,很简单,一杯牛奶,几片面包,然后来到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然后下班。一切就象春花秋月,四季轮回那样自然而有规律。下班后刘琅一般推掉所有的应酬,回到家,扭亮台灯,亲近他喜爱的书。桂苓更是如此,好象她一生更是与书结缘。小时候在疼爱她的父母亲身边,父亲总时拿着古旧的线装书,在午后暖暖的阳光下,教她认识中国古老、优雅的汉文字。长大后虽然读的是工科,但机缘巧合,二十几岁时她进入了中国艺术研究的最高庙堂--------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她朝夕相处的是张口古希腊罗马吐活罗文字,提笔竖体繁文的中国最纯粹的硕学通儒和最古奥的中国学术—--举凡敦煌、甲古、宗教、绘画等。举手投足触摸到的是架粱接栋的一墙墙一排排书,三坟五典,经史子集,社科人文,供她俯仰涵泳,吸收着中国文化中最精华纯正的养份。
   “那是我一生中最快乐最幸福的一段时光”,桂苓眼往着远方,无限深情的说。
   共同的爱好,结开了他们最珍贵的果实。两年前,他们的儿子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天生喜爱孩子的桂苓,就把全部的精力放到了孩子身上,用她对教育的独特理解,教育自己的孩子,同时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创作一部关于儿童早期教育的书。他们刚刚两岁的孩子,已认识近百个汉字,听到孩子用稚嫩的童音用简单的英语绅士般问候爸爸妈妈goodmorning,goodnighe,是他们最快乐、幸福的时刻。桂苓说这是他们最好的作品。其他值得自豪的作品,除了桂苓自己出版的七八部著作外,就是他他们“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共同编织的“出版梦”开出了“快乐的花来”。这几乎形影不离、琴瑟和谐令无数京华学人羡慕甚至嫉妒的一对,共同的爱好使他们联袂主编了近百部几千万字的书籍。最近他们受出版社委托,正在主编两套已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的丛书,首批约一百二十部近四千万字。另外他们最看重和着力的“中国散文档案”第一辑也即将付印,首批收入了对中国散文实验作出贡献的十位当代作家的新作。按着他们的计划,要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将现当代对中国散文作出贡献的学者、作家的文本实验整理打通,用文本的形式展示汉语散文创作的精华。同时,“中国诗歌档案”的出版工作也即将启动。首批计划出版二十世纪中外诗人作品集一百部,国内、国外各五十部。今年即将出版的还有十卷本的“二十世纪的记忆“丛书之、十卷本的“海外中国学”丛书、十卷本的“城市文化档案”丛书、五卷本的“思想者”丛书、十卷本的“东方文化”丛书等等。
   “这一切,大都是师长和朋友们的无私帮助的结果,以我们的绵薄之力,是无力完成的”。刘琅先生这样感慨。“师长辈的象季羡林、王元化、冯其庸、黄宗江、袁鹰、汤一介、张守仁、林非、刘梦溪、任大援等,年轻一点的谢大光、陈祖芬、肖复兴、陈子善、张颐武等,他们对我们、对后学的关心、帮助和支持,我认为是出于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担当,从他们清洁的学人品质身上,使我感受到了泱泱五千年中华文化持久的魅力和生生不息的源泉”。
   清园里真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啊!听着这些耳熟能详、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字,我这样想。
   这是北京一年中最好的季节,天光云影,北雁南归,一切都恰到好处,渐入佳境。夕阳已然西下,最后一抹夕阳透过窗户,吹进丝丝秋天的风,风中带来秋天黄熟的丰收的气息,也送来几声鸟的啁啾和窗外几枝挺拔的绿色大叶的沙沙。在此刻,在灵府心池衡文论道、抵掌清谈、心境澄明高远的清园,我感觉真如何其方诗中所唱的“触着的每秒光阴都成了黄金”。
   刘琅先生轻吮一口茶,望着窗外说,“茶是纯粹中国传统文人的饮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5-7-23 17:03 , Processed in 0.109134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