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10|回复: 2

刘项原来不读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6 16: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论语、孟子同列“四书”,孔孟之道自此而成“形”。孟子一书于尊德性道问学之外,特多资政言论,观孟子与列国帝王如梁惠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之属问答,大有国是顾问的派头。相较之下,孔夫子的参政意识虽也甚强,其周游列国兜售治国方略的兴致也是临老方休,但论语一书倒大抵为其传道授业解惑的文字记录,问政-议政的对答(或曰政治哲学、政治伦理言论)只是其中的一个分支。以西人之眼光衡量,孔孟皆为有专学而意图经世的“公共知识分子” ,与一般公共知识分子不同的是,他们均以“帝王师”自许和自期。“帝王师”有虚实二义,著书立说以明治国之术,此为虚,当面给帝王授课(如南书房行走之类)或辅佐帝王执政,此为实。孔孟都不甘心只作意淫式的“帝王师”,而是要亲临庙堂、化知为行,孔子后来被册封为“大成至圣先师”,又被今文派拥为“素王”(无冕之王),算是功德圆满。孔孟之后的中国士人也多以实际的“帝王师”为最高理想,古语所谓“不为良臣、便为良医”,即是士人心态的真实写照,孔明、魏征、司马光这类人物则是以辅佐君王为一生志向而得遇“明君”、得展所长的范例,其生平际遇向为士林流传之佳话。儒家有所谓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立功”的极致便是为“帝王师”,以“仁心”行“仁政”。如果做不成实际的“帝王师”,那就专心“立言”、“立德”,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也,鲜有撇下师道尊严、意图自立为王者,而王莽之流遂为千古士林之异数。往白了说,中国历代读书人在尊王、奉正朔等“封建思想”的“荼毒”下,心心念念只是要做帝王的左右“行走”,哪怕这帝王其实只是一白痴,倒是文盲、武夫、地痞、流氓凭着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蛮性常有“彼可取而代也”的念头,所以中国历史上多有白痴作皇帝、大儒当跟班的情形,“刘项原来不读书”就是对这幅漫画的最好注脚。

古希腊的哲人就没那么憨厚了,他们中的一些人老实不客气地要自己来做帝王,绝不陪文盲读书,也绝不给文盲当顾问。苏格拉底就大剌剌地说:“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我们目前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那些人物,能严肃认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权力与聪明才智合而为一:那些得此失彼,不能兼有的庸庸碌碌之徒,必须排除出去。否则的话,……,对国家甚至我想对全人类都将祸害无穷。”(《理想国》第五卷)这番话在中国士人听来,简直是大逆不道,皇帝没教养,只能开导之,教化之,开导不成,或归隐,或死谏,断无自己来作皇帝的道理。刘项可以不读书,但读书人不可以不知书达礼,哲人而欲自立为王,简直是僭越。

其实,即使是在古希腊,苏格拉底的“哲人王”理念也是一种过于前卫的思想,所以他称其为“最大的怪论之浪”。在苏格拉底看来,哲学家是能把握永恒不变事物的人,而其他人都是心灵的盲者,也就是被千差万别的多样性搞得迷失了方向的人,他们不知道每一事物的实在,他们的心灵里没有任何清晰的“原型”(如“理想国”),所以无法制订出“关于美、正义和善的法律”,因此,唯有哲学家才有资格出任城邦的领袖。照苏格拉底的标准,一般知识人也不配作帝王,因为他们虽不是文盲,却是心灵的盲者,缺乏直达实在世界的“灵魂的视力”,也就无法赋予世界以合理的“形式”与和谐的秩序。不过,从人类数千年的政治实践来看,苏格拉底的标准订得太高了些,也绝对了些。历史证明,统治者如果能够理解、接受并推行(政治)哲学家所制订的“关于美、正义和善的法律”,能够以一个国家的“整体幸福”而不是某一个阶级或阶层的幸福为目标,他不必是哲学家,但照样能够使他所管理的国家成为“各部分痛痒相关”的“理想国”。当然,一个能够理解、接受并推行(政治)哲学家所制订的“关于美、正义和善的法律”的统治者,必然是一个向往真知、尊重理性、不囿于一己一党之私的人,他或许读书不多,但必定具有哲学家的潜质。从这个意义上说,“哲人王”的政治诉求看似高不可攀,却可以转换为衡量统治者与政治家的切实标准。以此标准观之,古今中外多少政坛名流,不过是一匆匆来去的政客罢了。对岸的陈水扁就是这样一个靠操弄族群对立、罔顾治下民众“整体幸福”与整体利益的典型政客,不过他的先师不是别人,正是靠操弄阶级斗争、群众斗争以获取最高威权的那位最红最红的红太阳。


倘以“哲人王”与“帝王师”的理想相比较,则前者的境界明显高出一个档次。甚至可以这样说,一个不能为“哲人王”的梦想提供驰骋空间而只能为“帝王师”的梦想提供滋生土壤的社会,绝不是一个开放社会。孔孟之道是一条通向“天道”与“仁政”的道路,也是一条通向“帝王师”的道路,这条道一转向,就是一条通向“哲人王”的新路,能不能走上这条新路,能不能在这条路上走好,这是对儒家文化现代传人的一大考验。
有人提出:“传统社会中‘王者师’而有成者不在少数,而在西方,真由‘哲人王’造就的伟业倒是稀少。在西方‘王者师’也还是有的,那个给黑森的菲利浦出馊主意的路德不就是么?昆廷•斯金纳《近代政治与思想的基础》中里面的‘王者师’也是一捞一大把。”我想我有必要强调指出,我的立论重心在这句话:“一个不能为‘哲人王’的梦想提供驰骋空间而只能为‘帝王师’的梦想提供滋生土壤的社会,绝不是一个开放社会。”我并不是在否定“帝王师”或“王者师”的功业,只是从理想境界上来说,哲人王的理想更可以见出一个社会的思想自由度。此外,苏格拉底所谓哲人,是有其特指的.哲人王理想背后的思路是王侯无种,贤者居之;帝王师理想背后的思路是王侯有种,贤者辅之。前者近于民主思想,后者受尊王意识左右,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也许魏武、梁武可以算中国式的哲人王(并不是苏格拉底意义上的哲人王),而儒家思想中不也有“内圣外王”的理念?但在儒家思想中,我们无法找到苏格拉底式的王侯无种、贤者居之的理念,而是强调君君臣臣的等级关系及血统优先论。儒家帝王师理想的目标之一是将帝王(也许是一个白痴)教化为中国式的哲人王,促其发仁心、行仁政,一旦该帝王不吃这一套,儒生就无计可施了。孔孟的遭遇就很能说明问题。此文谈论孔孟纯属有感而发,确实偏向于“今文经学的微言大义的路子”。我还要强调的一点是,我把读经当作是一次补课,作为中国人文学者,不读四书五经恐怕说不过去,因为它们确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切把握,则必须读这些原典。不过,我并无意成为经学研究者,而是希望在阅读中有所启示,并为我所用。戴震主张“以词通道”,也就是在训诂的基础上考义理。我自问没有考据的耐心,所以我是走“六经注我”的路子,希望在会通中西理论的基础上因应时势而有所新创,当然尽可能以最好的注本为依据。
发表于 2005-12-7 19:3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一个为哲人王的梦想提供驰骋空间的社会,可能更危险,因为整个社会都有可能被当作某种政治哲学的试验品
发表于 2006-1-24 13:5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5-7-23 06:20 , Processed in 0.186032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