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14|回复: 4

湖大与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的一段历史渊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14 23:37: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忆五十年前的建校历程

作者:周泰康   来源:原载于华中科技大学校友总会会刊《校友之窗》2003(上)   点击数:431   


1953年建立的华中工学院(1988改名华中理工大学,2000年改名华中科技大学),今年迎来了建校50周年。当年喻家山麓一片荒凉,建校工作从披荆斩棘开始,现在已成为一般规模宏大、环境优美的大学城,成为跻身全国大学前列的重点大学。回顾50年建设、发展、奋斗、拼搏的历程,不由得感慨万千。当此庆祝建校50周年之际,我作为建校筹备委员会的成员之一,仅就个人记忆所及,对1953至1954年间建校初期的一些情况作一回顾,供校友参考。

动议成立华中工学院,最早可追溯到1952年。1952年,我国高等教育全面学习原苏联经验,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原苏联当时的高等院校体制是:综合型大学(如莫斯科大学)数目很少,而工科类型的院校相当多,如包曼工学院、莫斯动力学院等,其中许多是非常有名的学校。因而我国在院系调整时,为适应即将开始的大规模经济建设(1953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对人才的需要,相继成立的新院校中属于工学院类型的比较多,华中工学院就是其中之一。1952年第四季度,中南行政委员会所属文化教育委员会召开高等教育计划会议(当时全国分为六个大区),决定在武汉新建三所工科院校,即华中机械学院,中南动力学院和中南水利学院。为了统一建设规划,1953年1月,由中南行政委员会教育部发文,正式成立三院联合建校规划委员会,由当时武汉大学工学院院长查谦教授任主任委员,下设建校办公室作为办事机构,负责规划建校的具体事宜,并任命张培刚(原武汉大学教授兼总务长)为办公室主任,王寿康(原武大土木系教授)、殷德饶(原湖南大学副总务长)为副主任,下面再设各处室,分管各项具体工作。这里要说明一个问题,即在建设校区的过程中,原来本是三个学院分区筹建,为什么到后来只剩下华中工学院一家呢?其中有一个过程。

原来当初拟议成立中南动力学院时,准备任命湖南大学副校长、国内知名动力工程专家易鼎新为院长。可是不久他因积劳成疾,突然逝世,一时又没有适当人选担任院长职务,最后中南教育部决定:将华中机械学院与中南动力学院合并,机电互补,对学校发展有利,不再单独成立动力学院,两院合并后命名为华中工学院。另外,中南水利学院后来改在东湖选址建校,不来关山地区。这样,一开始的“三院”建校,就变成只有华中工学院一家了。还有,最初规划建校时,水院拟建在武冶公路以南,而路北是按两个学院规划的,在东西两头各建有教学和宿舍楼,以后合成一校,才逐步向中间地带发展,建设成现在的格局。

1953年以前,我在湖南大学电机系任副教授。1952年下半年,我参加过由易鼎新副校长主持召开的会议,参加的人员是当时湖大机械、电机两系部分主要教师。在会上,易副校长向大家通气,说要成立中南动力学院,希望大家顾全大局,积极支持,服从组织调配。湖大党委书记覃正光同志也找我个别谈过一次话,动员我到武汉参加新校建设。以后易副校长因病逝世,情况虽有一些变化,但建校工作仍在继续进行,湖大方面由电机系系主任文斗教授牵头参加筹备工作。大约在1953年初,南昌大学刘乾才教授先后两次来湖大,在湖大御书楼会议室找一些教师开会,传达学校筹备情况,这时学校已正式定名为华中工学院。刘过去曾在湖大任教过,解放前在江西中正大学(解放后改为南昌大学)工作,也是当年筹建华工主要负责人之一。

1953年5月,中南高等教育管理局正式发文通知,成立华中工学院筹备委员会,查谦任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刘乾才、朱九思任副主任委员,张培刚、文斗、刘颖等19人为委员,我也是筹备委员之一。在1953年一年中,我曾好几次出差到武汉参加工作会议。记得最早的一次会议是在汉口璇宫饭店召开的,由查谦主任主持,讨论了新校选址问题,决定在关山建校,并组织筹委们到关山察看,征求大家意见。当年关山校址,离武昌城区较远,交通极不方便,不通公汽。我们所见到的是一大片农田和一些丘陵地带,没有道路,没有树林,连农民的房舍也很少。有些人当时觉得选址离城太远,将来建校,会有不少困难。但以后事实证明,当年查谦院长选定关山校址建设校区,是高瞻远瞩,功不可没的。在1953年建校时,还曾调集了一批建筑专家,成立了专门班子,包括湖南大学土木系柳士英教授等人来从事校区的设计规划工作。当时国家拨给的基建投资经费为1,326亿元(相当币制改革后的人民币1,326万元),第一期工程建筑面积为81,400平方米,是当时中南地区最大的建设工程之一,施工任务由中南建筑工程局第二工程公司承担,参加工地的施工队伍有几千人。足见国家的重视。

那时,我们出差到武汉,主要是乘坐火车。从长沙到武汉,行车一般要11到12个小时,但车厢整洁,行车准点,车上服务有序,人流也不多,治安很好。第一次开会的璇宫饭店是当时汉口几家最好的宾馆之一,在汉口闹市区,服务招待来往客人都很满意。总之,在50年代初,无论是长沙、武汉或是全国其他地方,社会风气都很好,公共治安不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讲究诚信。这与解放后,国家大力整顿,推行一系列政策,移风易俗有关。过去国民党统治期间的各种不良社会风气一扫而空。真正是政通人和。现在回忆起来,当年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各级领导以身作则获得人民拥护的范例,印象还是非常深刻的。

由于校区建设第一期工程需要较长时间,而学校在1953年要招收新生,原来老生开学上课又不能延误,因此筹委会在查谦主任主持下,作了大量工作,详细研究了学校教学组织、行政机构和筹备工作的主要问题,并决定在1953~1954学年度借用武汉大学校舍成立院本部,又分别在长沙、南昌、桂林三地借用湖南大学、南昌大学、广西大学的部分校舍成立三个分部。在几次会议中,还审定了院本部和三个分部的教工调配及学生分配方案,也审定了拟开办的四个系、八个本科专业的四个专修科的教学计划,由本部和分部有关人员组织开展具体工作。当年三个分部的主任委员长为:长沙分部文斗、南昌分部刘乾才、桂林分部朱九思,各分部均成立了常务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教务组、总务组作为办事机构。我个人参加了长沙分部的筹建工作。以下着重介绍有关长沙分部的情况。其他两个分部的工作情况,大体相同,因未亲自参加运作,故不多赘。当然,以上学校的筹建过程,都离不开当时中南教育局和学校行政及党委的具体领导。

由于长沙分部主任文斗教授担任学校副教务长,在武昌时间较多,所以长沙分部的工作,主要由副主任魏开泛教授代理,办公室主任由李灏教授兼任,总务组主任由我兼任,教务组主任由肖援华老师兼任,长沙分部常务委员会成员有文斗、魏开泛、黎献勇、余克缙、龙瑞图、周泰康、李灏七人组成,其中黎献勇教授由华南工学院调来,余克缙教授由广西大学调来,其余几位,均为原湖大教师。以后又由院本部调来汲新同志负责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当时长沙分部配备的干部有伍祥甫、吴光宇、刘英隽、杨厚福、肖文明、吴风章、曾广美、戴良泳、罗涤新等多位同志。华工成立之初,由于人员来自几所大学,特别强调团结奉献精神,大家克服困难,同心协力把工作做好。长沙分部几位负责具体工作的人员都是原来湖大的教职工,与当年湖大的党委书记覃正光、校长涂西畴及有关处室负责人等比较熟悉,工作得到他们的支持,从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生活,到借用房舍,都比较顺利。根据校本部安排,当年在长沙分部学习的学习,全部是机、电两方面专业的老生,共有684人,南昌分部全部为当年招收新生计810人,桂林分部有新生404人,老生299人,武昌校本部全部为老生计476人,全校新老学生数总计为2673人。从1953年全国各地建立新校的规模和速度上来看,我校都是居于前列的。当年10月15日在武昌本部举行华中工学院成立大会,中南高教局潘梓年局长到会讲话,筹委会主任查谦作了报告,武汉大学李达校长也出席了。长沙分部在1953年10月24日也是顺利地举行开学典礼,并请来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唐生智副主席,省委宣传部朱凡部长,省教育厅肖敏颂副厅长等领导出席了开学仪式。分部在长沙一年办学的过程中,利用原来湖南大学的条件,完成了各项教学任务(包括实验实习等任务),节约了不少办学费用。记得有一次中央教育部杨秀峰部长曾到湖南大学视察,顺便也到了华工长沙分部了解情况,我曾向其汇报过分部总务工作及经费使用等情况,颇蒙嘉许,认为符合勤俭节约精神。杨部长是中央高级领导,到基层视察轻车简从,不事张扬,平易近人的作风至今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在分部工作的短短一年时间中,除了开展正常的教学工作之外,到后期的一项重要工作,是1954年秋季要将全部师生员工、眷属及物资设备搬迁到武汉。当年正是长江大汛、湘鄂两省均为洪水所困的一年,水陆交通都非常紧张,人员是由陆路火车运输,物资设备则由水陆两路运输。由于湖南木材资源丰富,价格便宜,当年学校还在长沙购置了一大批供师生用的木器,包括床铺和其他家俱,都是经水路运到武汉的。这些工作都是通过同武昌校本部联系,双方员工协力完成的。

1954年搬迁工作由于当年洪水淹没路基,陆运一再推迟,直到8月中旬才搬迁完毕。在此之前,南昌分部和桂林分部均已先期搬到武昌。我们到武昌后由于本部各部门准备工作做得很好,学校教室、实验室、学生宿舍、食堂、教工集体宿舍和家属住宅的各种设备,大体都配备齐全。到校师生员工经过几天休整,即开始各项正常教学工作。当时学校体制都已进行建制,初具规模,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暂行规程,学院实行院长负责制,在正式任命院长前,由筹委会集体领导,主任委员主持校务,对于学校的行政机构和教学组织确定设立院办公室、教务处、总务处,成立4个系,1个实习工厂以及24个教研室等,各级负责人名单如下:

  主任委员        查  谦    副主任委员  刘乾才    朱九思

  办公室主任       熊小村    副主任     汲  新

  教务长          刘乾才(兼)

  副教务长        文  斗    刘  颖     洪德铭

  总务长          张培刚    副总务长    万发贯    殷德饶

  机械制造系主任    万泉生    副主任     龙瑞图    陈日耀

  内燃机及汽车系主任  余克缙    副主任     方传流

  电力系主任       朱木美    副主任     陈泰楷    蒋定宇

  动力系主任       黎献勇    副主任     蔡名芳

  实习工厂第一厂长   龙瑞图

  第二厂长   朱  海

每一个系又分别领导几个教研室,开展教学和日常工作。我个人到本部后,担任了首届电力网和电力系统教研室主任,专心教学工作,不再兼任行政事务。

1955年6月,国务院的正式任命查谦为华中工学院院长,彭天琦、刘乾才、朱九思为副院长。

以上是华工建校时的大致情况。因为事隔多年,有些记述不一定很准,但事实是大致不差的。

1954年以后,随着国家的建设、发展,学校在各个关键时刻都抓住了发展机遇,特别是抓住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好机遇,经过历届校领导和广大师生员工的不懈努力,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从原先的单一型的工科院校发展成为今日研究型的理、工、文、管、医兼容、综合实力强的综合型大学。校园建设得美丽如画,成为武汉地区的一处风景点。这些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时光如流水,从建校到现在,历经五十年风雨,跨了两个世纪,我们这些当年参与建校的人,都已经离退休,其中大部分同志已经逝世,如今健在的只有少数人,包括老领导朱九思同志在内,都已经年逾八旬。回首前尘,感慨系之。我们这一辈人,经历了新旧两种社会,阅尽世事沧桑。老虽老矣,但我们莫不心向校园,情系华工,希望我们的学校不断发展壮大。因为我们大半生的精力和汗水都流洒在这片土地上,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莫不牵动着我们的情感,印证着我们青春时期的理想和追求。聊以自慰和引以为豪的,是我们都为祖国的教育工作,尽了绵薄之力,作了点滴贡献。

回顾往事,我们学校有着团结务实,拼搏奋进的传统,50年前建校初期,特别强调团结和发展。时至21世纪,我们又经历了一次新的院校调整,四校合并成为今日的华中科技大学。展望明朝,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保持过去的优良传统,紧密团结起来,不断发展,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一定能够实现长远目标,将来屹立于世界知大学之林,为振兴中华作出应有的贡献。
发表于 2004-12-15 11:54: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知道有层关系
今天终于清楚了
发表于 2004-12-15 20:3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华中科技大学的同学经常提到过他们的教师对湖大的尊重之情

国家政策让当初鼎盛的湖大势力大弱

现在,政策大好,只希望湖大把握好机会
发表于 2004-12-15 21: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happycooling于2004-12-15 20:36发表的:
华中科技大学的同学经常提到过他们的教师对湖大的尊重之情

国家政策让当初鼎盛的湖大势力大弱

现在,政策大好,只希望湖大把握好机会


比如什么政策呢
发表于 2004-12-15 23:4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如35所之一的985
国家要你弱就弱,国家要你强就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5-5-25 10:45 , Processed in 0.151201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