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07|回复: 1

日本皇汉医学的没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9 09: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出处:新语丝
  衫本勋著 郑彭年译

  皇汉医学

  幕府末期,江户的医学所、长崎的精得馆等地方西医已被公认,后来在鸟羽、
伏见之战及其后的维新战乱中,证明西医治疗伤病员比没有外科手术的中医更有
效,这就提高了西医的信誉。

  但是,明治初年皇汉医道曾一时复活。和算是民间的东西,但医学和天文历
道都是维持天皇执政时代以来的传统,即使在江户时代,医学也深入到朝廷的权
威当中。到明治维新为止,多纪家的医学馆一直在幕府的庇护下夸耀其权威。他
们(柳田真卿、尾台良作、今村亮)乘维新当初的复古风潮,增加来自日本医道
方面的成员(权田直助、井上赖国),于明治3年(1870)向墨守旧弊的宫中大
臣提出在大学(相当现在的文部省)设置皇汉医道御用挂并取得成功。

  然而复古派的倒退是暂时的,虽然幕府末期产生的中西医间的斗争复起,但
在新政府领导之下中医失势。其直接原因是西医的实用性,特别是军医的外科手
术,以及和外国人纠纷方面需要的法医都是中医所不能胜任的,同时西医和富国
强兵、修改条约等宏誓大愿也相一致。

  明治7年(1874)公布《医制》。明治9年1月规定《医生开业考试法》,现
有的中医也完全一样用西医学考试,不及格就不能重新开业。实际上中医方面占
绝对多数,根据明治8年的《内务省卫生局第一次年报》,全国医生约23,000人,
中医占半数以上,明确能说是西医的只有5,000人,占总数的二成强,光靠西医
不能充分满足需要。同时药品一般也是中医方面价格便宜,而且相信中医的,大
多数是民众,再加上关系到数万名中医的生活问题,所以中医继续存在的运动不
是学术上的问题,而向政治运动方面发展。

  无论西方人还是日本人,作为人类的体质几乎没有什么不同,所以近代西方
医学照样也适用于日本。但关于日本的风土病,特别被称作国民病的脚气,西医
也是无能为力的,当时其病因还没有查明。

  那时老中医远田澄庵的处方是脚气病的妙药,名声很高。明治11年( 1878)
在神田一桥设立脚气施疗医院,曾就脚气病的治疗问题对中西医学的优劣进行了
比较研究。其结果,没有发现绝然不同,但远田将自己的处方作为祖传秘法,拒
绝公开。因此人们谴责中医闭锁、见识狭小,失去世人的信任。其后海军高木兼
宽找出脚气病的真正原因在于营养不良,明治13年(1910)铃木梅太郎进一步发
现了维生素B。

  明治12年(1879)中医方面成立温知社,以浅田宗伯为社长,纠合了以幕府
医学馆为中心的许多同仁,发行机关杂志《温知医谈》。尽管日汉医术落后,他
们还是运动官厅,要求批准日汉医生开业。还要求在东京大学医学院设立实地经
验科,谋求皇汉医的培养。后来温知社和熊本、京都有势力的中医流派一起,继
续向元老院请愿,但运动陷于僵局。明治20年(1887)温知社解散。

  明治23年(1890)帝国议会召开时,中医派又结成帝国医会。一要求修改医
生许可规则和医生开业考试规则,考试科目也强迫采用东方医术独有的东西,得
到五万以上中医的支持并赞成署名,开展大规模的议会请愿运动。但在明治28年
(1895)的第八届议会上被否决,这个运动也就此告终。中西医学围绕医制问题
在政治上的争执,结果逐渐消失对中医学的信任,以诊疗费为经济背景的中医活
动便自行消灭。

  在中医学的根据地中国,近代化的速度远比日本落后,西方医学在十九世纪
专门作为西方人传教活动的一环而进行渗透。另一方面,一般说来中医的势力根
深蒂固,没有达到像日本那样将中医从医疗制度上驱逐出去,而是中西医学并存,
直到现在。日本的情况是,因牵涉迅速欧化和近代化政策,乘着对传统的、经验
的遗产—— 中医学还没有充分进行近代化手术的时候,中医就被非合法化,受
到近于民间一般信仰的对待而停止活动。

  本草

  本草学原来是以为中医学的处方确定药草为主,但从十八世纪初以来,其对
象范围逐渐扩大.开始出现物产学的内容。幕府末期在西博尔德的影响下,像宁
田榕庵、饭招欲斋那样在本草学家之间已经知道林耐①式的自然分类。过去本草
从属于医学,按其用途和外形人为分类,如山草、湿革、毒草、药草、芳草、乔
木、灌木,而现在从这种传统本草学转变过来,接近于纯粹为知识而求知识的自
然科学态度了。同时从幕府末期起,在药学方面,对西方化学药品的关心和需要
不断提高,但从作为探索物之名实的博物学家的本草学家不能转变为近代药学家。

  然而,从凑集博物标本举办物产会中,却有人想把过去往往认为是好事者所
做的本草学和新兴产业结合起来,如明治初年活跃于博览会的田中芳男就是这样。
接着不久,在明治一十年代,博览会的内容也从对博物的兴趣转移到对产业技术
的关心上。

  在西方,药剂师古来就作为独立于医学之外的职业而存在,医药分开早就有
其基础。但日本的本草药剂学是从属于中医学的,所以在明治维新时便与中医一
起走上共同衰落的命运。

  留给本草学家一条真正的道路就是通向近代植物学的道路。承应元年(1652)
幕府所设的小石川御药园,在明治10年(1877)归属于东京大学,关田部良吉为
园长,伊藤圭介为编外教授。这里不仅是药草,还种一般植物,但本草的色彩一
直继续到明治中期开始的时候。

  以伊藤圭介为中心,栗本锄云、田中芳男、小野职效等剩下来的本草学家,
于明治21年( 1888)创立了“多议会”,他们聚集在东京两国桥香树园,集中
珍品举办了物产会。物产会里与博物局有关的人济济一堂,几乎完全忽视和大学
有关的人。本草学家完全脱离近代的学会,不懂近代的学术研究方法,即探求生
物的构造、性质和发育状态,后来这个学统逐渐衰落。朝比奈泰彦所以开辟了生
物药学的道路是由于他在德国学了近代化学以后亲手研究日本的资料的结果,与
本草学传统没有直接关系。近代的生物药学是由于关注于纯化学而形成的,不能
纳入近代医疗体系。

  一般和算、历学、中医学、本草学等传统科学研究者,在维新的激烈变动以
后的欧化热中,连自觉转到西方科学的不抵抗者也不容易越过他们自己的修养界
限,当受过近代系统科学教育的大学出身的专门科技人员出现时,他们完全丧失
了存在的意义,从第一线退了下来。新的一代与其说是传统科学的接班人,不如
说是直接跟外国教师和洋书学习的一代人,不需要传统科学的修养,甚至前辈们
的存在也成了障碍。不过可以说,所以能使人们认识到西方科学的优越性,则是
因为存在着可以与之比较的传统科学。

  若将日本和中国引进西方科学的次序比较一下,可以发现如下的情况。在日
本,兰学时代是以医学为中心引进西方科学。在中国,洋务派中间却认为数学、
测量第一,医学方面则完全缺乏。

  在日本,历道、和算方面在明治维新时期发生无人继承的现象。但却产生想
从医学方面学习其基础即究理的思想,在人才上和其他领域不同,如彭贝①的弟
子们那样,使幕末时期与维新时期连续起来。

  在中国,对数学、测量学的认识,可以在十七世纪利玛窦以后的西方历算学
传统的连续上找到。如算式和符号也是竖写,采用中国方式。看不到在日本的从
和算到洋算这种世代交替的现象。而且其认识则是海防思想的一部分,伴随着有
对武器生产需要的认识,但究理学是基础这一认识是不够的。医学方面,中国传
统医学不受西方医学的影响,完全没有起到近代学问的先锋作用。

  dawenti摘自《日本科技史》衫本勋编 郑彭年译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2 10:5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方舟子真垃圾~~

中医学再次列入日本医学部必修课  
据香港《亚洲周刊》8月1日一期报道,被宠爱1000多年后又遭抛弃一个多世纪的中华瑰宝中医药,今天在日本终于实现了与历史的“第二次握手”。日本文部科学省最近正式给长期被打入冷宫的中医药“平反”并“恢复名誉”:“中医学概论”开始被规定列入全国80所专业或综合性大学医学部的必修课程,在2006年起作为日本医生临床考试内容之一,2008年开始纳入日本医生资格考试的试题范围。20多万当代的日本医生中,九成五以上没有系统学习过“中医学”的“历史断层”,终于被新时代中医迸发的恒久魅力所“焊接”。   

  日本政府重新作出历史性抉择,也是被日本的现实给“逼”的。来自厚生劳动省的白皮书显示,近年来日本国民医疗费快速增长,去年已超过31兆日圆,然而疾病的治愈率却未见增长,基本徘徊在1/5左右。另一方面,现在日本65岁以上的老人已占总人口的19%。不仅如此,去年底,日本百岁以上的老人总数已突破两万人,老人平均寿命跃居世界之首。高龄化加上长寿化,带来了老人健康保健的医疗问题,令“清一色”西医师的日本各大医院束手无策,难以“对症下药”。这些迫在眉睫的社会医疗难题,迫使政府不得不重新找回被抛弃了一个世纪的中医“女神”。   

  科研水平高于中国  

  中医药教育的断层,造成目前约25万日本医生中95%以上没有系统的中医学知识。目前,日本虽有117种医生处方的汉方药、247种可由药剂师处方或自由购买的普通中成药,但医生只能在不知其所以然中处方,这是影响目前中医药在日普及发展的一个问题。尽管如此,像富山医科药科大学等少数医学研究中医药的科研水平,仍要较中国为高。日本民众对中药的喜爱和热情也在快速“升温”。中西医合璧,中医主导预防生活习惯病的趋势将不可逆转,中医药将成为时代“新宠儿”。  

  地处日本列岛中心部的富山县最近提出官产学一体化,建设世界一流的现代中药特区规划。富山县集日本唯一的中药科学检证研究于一体,有重点中药开发试验和药品生产制造的“一条龙”体系,形成了一个可以迅速将中药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市场化能力。   

  富山医科药科大学拥有日本独一无二的“和汉药研究所”,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甚至超过中医药发源地的中国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和汉药研究所还拥有一个世界最大规模的中草药标本及中成药开发资料馆,为药效解析中心提供了丰富的科研“素材”。   

  中医药市场潜力巨大  

  传统中医药能否走进现代医学的国际舞台,日本是块试金石,也是一块标牌。日本中医药学院院长韩晶岩医学博士对《亚洲周刊》表述了他的看法。  

  韩晶岩认为,中医药的国际化,应该向日本学习,即要加强并尽快实现其科学的数据性、实用有效性和方便性的研究与开拓。这方面近年来日本走在了中国的前面,应该引起重视。  

  中医药的国际化,首先要从“经验型”变成“科学型”。日本富山和汉药研究所附属药效解析中心主任药学博士小松胜子认为,现在中国的中医药主要依靠传统经验,这对明治维新后走西洋医学、相信“科学数据”的日本来说,是个缺憾。为此,“我们近年来加强对中草药的遗传因子的科学测试,从根本上为中草药的免疫性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制药厂开发对现代病有疗效的新的日本中药提供科学保证”。在日本,传统中药如果没有科学化,就不可能实现市场化。   

  现为富山国际传统医学中心研究员的中国医生许风浩,直接参与了该中心多项中医药科学化、实用化和方便化的研究。他深有感触地对《亚洲周刊》说,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藏和财富”,特别是中医药在解决现代社会生活习惯病中,具有西医西药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这种在科学化基础上呈现出的巨大应用化市场前景,实质上是中医药应用市场国际化的历史契机。日本已经领先一步了,但愿中国在这个历史机遇中不要落后。  

  日本中草药标本世界第一  

  香港《亚洲周刊》8月1日一期报道说,日本药都富山县拥有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收集中草药标本资料最多的研究型博物馆。它对外名称叫“民族药物资料馆”,一般不对外开放,属于富山医科药科大学和汉药研究所的药效解析中心。

  中草药博物馆诞生至今不过短短30年,原是富山大学药学部附属的一个生药标本室。如今这里收集的中草药标本已达10万种以上。其中已整理完成的生药标本2.1万件,未整理的有7000余件;植物草叶标本中整理完成的有3.2万多件,尚未整理的3.7万多件。另外,还有数百种生药制剂,一大批配置药资料和中医药珍贵文献。这当中包括在中国已散失不全的《小品方》和西藏民间医学精典《四部医典》。

  在70多个资料柜中,中国的生药标本占1/3以上。据了解,正是凭借了这些丰富的第一手中草药原始资料,近年来,富山和汉药研究所开展了一系列以中医药药理研究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多发现代生活习惯病症,发表了一大批研究论文和研究成果。其中,中药与免疫机能等研究,都超过了中药的“鼻祖”中国,领先于世界。一些中医学专家因此产生“敦煌在国内,敦煌学在国外”式的感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5-7-19 11:32 , Processed in 0.099668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