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90|回复: 11

论腐败大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19 18: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刚刚读了一篇中篇小说。载于《当代》2006年第三期长篇小说增刊上面。讲实话,小说倒是没有什么。作者显然是个新的作家,技术处理和语言上都不是很精粹,塑造人物也不是很好。但是正像作者后面的绪言中讲的:“实际上就是如此,”这篇机关小说世纪提供了很多机关中的事情和材料,而且这些东西都是接近真实的。尤其在叙述人物的堕落腐化上十分真实。这篇小说名字是《花枝乱颤》,署名少鸿。我怀疑作者就是湖南人。因为这些我有一些想法写出来。这些都是关于腐败的看法。
一.  腐败的层级分类
一般讲,腐败就是腐败,没有区分。这篇小说中提供了分类的可能。我的看法是有五类。
第一,  白色腐败。这种腐败没有索赂受赂,是腐败中最轻的一层。但是这种腐败在于公职人员无视自己的公职身份,公然使用公共财产为公职人员提供生活的便利和享受。譬如小说中提到最小的一件腐败,保卫科科长利用职务报销一些个人开支,以及政府干部占用政府宾馆打牌住宿,进一步使用公款买礼物互相赠送。这些腐败极为常见。
第二,  灰色腐败。这种也是没有直接收受财物,但是对于贿赂采取变相手段收取,甚至是公然索取。小说中最坏的一个人,市委秘书长公然说多病几次,可以收受礼金多少。保卫科的科长因为艳羡,在病重竟然也产生别人送礼的幻觉。还有秘书长的岳母去世,众人纷纷送礼。保卫科科长因为不知道,没有及时送礼,提拔之事竟然落空。这些贿赂都是通过正当的手段得到,因此是灰色的。
第三,  黑色腐败。这种是司法意义上的腐败,是最严重的腐败,利于职务和权力公然收取大量财物。受贿者和贿赂者是赤裸裸的交易关系,就像市场中买卖关系,极为恶劣。小说中写方科长出五万得到上级提拔,升职后又收受个体公司老板的十万。洋洋得意之下,以为投资很是值得,这显然是一种赤裸裸的商人心态。
以上三种属于财物腐败。
第四,  黄色腐败。或者说就是性贿赂。这篇小说中最着中描写的就是性贿赂,特别指出机关女职员的处境,明显的提出:一个女职员在机关不依靠一个有权势的男领导,是无出头之日的。作为女主角的反面,她的表妹正是通过肉体出卖得到提拔。小说中比较尖刻却又隐晦的是,女主人公和丈夫方科长离婚后,方科长和一位与领导有暧昧关系的女干部发生性关系,这位女干部才给了他升职的门路。这时候,另一个和省里领导有性关系的女县长要提拔到市里,为了名正言顺和堂而皇之,竟然安排这个臭名昭著的女县长和方科长谈恋爱。这种性混乱,实际是权力的泛滥。
以上四种属于物质腐败(如果性可以作为一种物质的话)。
   第五,“红色”贿赂,也可以看作非物质贿赂。甚至说不是一种贿赂。但是它对于政府的腐蚀是不容置疑的。小说中提到一次干部的提拔。文中人物没有得到提拔,输给一个没有出场的的人物,这个人物指明是当权者的秘书。为什么是秘书?为什么任人唯亲?显然这些“亲人”是当权者最“熟悉”的人,这种熟悉无非吹牛拍马的功夫。另一个就是方科长再公众面前为上司脱衣服,拍衣服上的灰尘。这样就是一种隐秘的腐败。另外政治斗争中排系内部的上下级关系也是非常微妙的,我不能多说。这种腐败在中国政治体制中属于一种正常不过的现象,但是它和腐败有莫大关系。因此这种正常只能说不正常。
二.  腐败的流程
小说中对于腐败的流程有比较细致的描述。当然因为小说仅仅描写的只是一个官僚集体,没有太多触及别的阶层,对于腐败没有从争个社会角度去描绘。
首先,小说没有指出权力实际来自权利。一个公众集体有一种权利,就是管理这个集体的权利,但是实际的问题是,技术问题限制了公众权利的使用。这样公众必须在有限的技术条件下,使一部分人脱离公众,在公众的供养下,管理这个集体。孔子所谓的劳心与劳力就是这样分开。一部分人获得公众的权利后,直接变为这部分人的权力。因为不能消灭这一部分人的职能,因此不能消灭这部分人寄食的权力,进一步为了寄食权力的实现,暴力就成为可靠保证,暴力形成的就是这部分人的财富和地位。
其次,小说从财富和地位写起,描写了腐败的过程。第一,人社会本能驱动下,财富和地位越多越高,人获得的尊严和快感越多,满足感越强烈(虽然财富和地位并不一定获得这些,但是这些确实带给人以本能的满足)。第二,财富和地位的促动力促使财富和阶层差别的的人心理上不同。小说中其实描写到政府机关的任何一个小侄员都比一个底层的农民和工人活得好,但是机关中地位些小差距都使人不愉快。女主人公的上司科长只有女主人工一个手下,但是每天都颐指气使,仅仅为了一点尊严,任何小侄员都想向上爬,以取悦上级和欺压下级为快乐。何况级别的高低还代表受贿的多少,不惜一切手段向上,就是平常事情了。这时候心理的不平衡导致腐败心理的产生。尤其在法律不能约束或者被视作无物情况,在道德沦丧的情况,心理缺乏法律,道德甚至宗教的限制,腐败就不可一抑制了。第三,腐败心理成为一种普遍的心理,权力的腐化就不是个别现象了,就成为极为普遍的现象。
第三,权力阶层的腐化,垄断社会特权,做官就成为获得财富和地位的捷径。这就是官本位的思想。如果社会的机制健全,道德的健全,官本位未必可以获得承认。官本位有个前提就是集体权利的沉默。沉默的首因是因为权利阶层的垄断,造成社会的愚民。
最后,公众不能有自由民主权利,而且对于这种权利漠然忽视,公众就在官本位的影响下,走向另一个极端:屈从权利阶层。这种屈从首先是接受官本位,接着又进一步形成公众的腐败心理,进而推动腐败的恶性循环。
三.  腐败是一种病毒
小说中惊心的不是腐败分子的钻营苟求,令人惊心的是文中出场的人物都是腐败的推波助澜者。除了女主人公的洁身自好,每个人都直接或者间接被财富和地位诱惑。更深一层讲,女主人公也未必真正纯洁。这仿佛在一种病毒,人人难以免疫。
1,在腐败病毒下,道德纯洁者属于少数,被大多数孤立。甚至在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则下,少数几个人不得不出局。
2,腐败病毒具有强大的腐蚀作用,不断扩散。小说中写一个海龟派的市长怀着崇高的理想,又如何在现实中被腐蚀,说明这种病毒如何强烈。
3,腐败病毒并不是一体的,实际上它们之间也是弱肉强食的关系。譬如吴小露出卖肉体后升迁位接待处的付处长,当想要.往妇联主席爬时,和省委领导有暧昧关系的廖小娟杀出,两个人不惜用下流手段贬毁对方,结果两败俱伤。更让人感到惊心的一幕是:腐败的揭露不是司法公正,道德正义获胜的结果,而是腐败者相互倾轧的结果。保卫科长贿赂没有得到升迁,便要把秘书长偷欢的光碟寄出,那么这个保卫科长得到升迁或者因为举报而升官,腐败能够结束吗?肯定不能。唯一的答案智能是更加腐败。
四.  公众的腐败心理
体制显然不是腐败的根由。今天的体制改革已经超越中国历史上任何时期,但是腐败也是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时候。体制虽然能够遏制腐败的程度,但是不能根除腐败。特别是一个民族的心理视腐败为常事的时候,体制改变,腐败不会变。所以首要的问题是研究腐败的心理。
腐败心理的产生是个历史和现实纠缠的问题。
1,  缺少民主自由的历史,导致民众对权力极为崇拜,即使要反抗的时候,缺乏理性反思,诉诸暴力,结果成败与否,只能加强权力的集中。权力的集中更加使民众迷信权力。
2,  对权力的迷信,直接的就是对官本位的迷信。升官发财就不仅仅是一句俗语,而成为民众改变自身地位最和平的最合理的方式。
3,  人口众多,赢家往往通吃。一个人获得社会地位,权力和财富就会向他集中,无疑加剧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于是不惜代价获得社会地位就成为一个人获得财富和尊严的捷径。
4,  腐败成本的低廉和收益的巨大形成对比。即使腐败而身败名裂,但是实际上,腐败者的收益还是相当可观的。小说中五万元得到升迁,结果第一笔贿赂就得到十万。而这位受赂者方科长受赂的目的是为了女儿的读书。即使方科长坐牢,他的女儿可以受到比常人更好的教育,那么方科长的收益也是很大的。这在现实中,贪污犯自己坐牢,而亲朋儿女在国外逍遥是一致的。,
如此,民众对于腐败是极为矛盾的。
首先是恨,但是这种恨不是纳税人对于公职人员不正当使用公共财物的恨,而是一种对于财富和权力,特别是突变的财富和权力者无可奈何之余的心理,是一种阿Q心理:为什么他那么幸运的得到,而我得不到。其次就是艳羡。这两种心理看似矛盾,其实血肉关联。痛恨只是痛惜自己的命运,而不从理性和法理道德上痛恨,接着必然羡慕腐败者的“幸运”。这在报纸报道中可以看见。厦门红楼开放后,游人对于腐败分子如何腐化倒不怎么关心,只是关心他们如何寻欢取乐。
这种民众的腐败心理其实就是官员腐败的动力。一般情况下,某甲看到某乙贪污腐化,心中十分痛恨,但是不去从某乙的教训中寻找法律和道德的教训。当某甲得到机会的时候,虽然有某乙的前车,但是没有法律的威慑和道德的防线,罪恶之手不免伸出。在这种习惯下,白色腐败,灰色腐败以及“红色”腐败只是被一个中性词语“风气”解释就可以,至多用“不良风气”谴责。实际上,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严重的腐败无不从此而来。
当我们问我们的下一代理想是什么,他回答当官发财的时候,民族的心理可以想见,腐败成风也是可以解释的。
五.  重建社会道德
我无法预测怎样解决腐败。
小说中唯一的纯洁的女主人公对于腐败有一种精神上的痛恶,即使下级对于上级的谄媚都让她恶心。小说其实提供一种可能,就是道德的防线。
我基本同意。
也许许多人会讲道德的脆弱。但是一个贪污犯自身一点道德的愧疚都没有,可想我们的道德差到什么地步。
况且,一种伪道德控制下的体制,体制的评判就绝对有问题。
六.  贪污犯不应该判处死刑
这一个论点不是赶时髦,追捧一些专家。这是从第四个论点中阐发的。
不过和那部小说有了差距。
和我有同感的人,思索一番,一定会同意我的观点。
在适当的时候再阐述。
 楼主| 发表于 2006-6-19 18: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后辈的浅薄见识,望各位前辈多多批评。
某些词语可能不太符合学术的规范,但不是正规学术文章,大家多多原谅。
一些观点词不达意,望大家见谅。
发表于 2006-6-19 23:5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和寒武纪聊过一些关于腐败的东西,基本就是我的想法了,拓宽了好好的看腐败,其实比单纯的义愤要好多了
发表于 2006-6-20 12: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1,在腐败病毒下,道德纯洁者属于少数,被大多数孤立。甚至在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则下,少数几个人不得不出局。
发表于 2006-6-20 13: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腐败不只是一个道德问题,如果把它道德化,那只会让问题陷入困境
 楼主| 发表于 2006-6-20 15:4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只是根本问题。
发表于 2006-6-20 23:59:25 | 显示全部楼层
<>
引用第3楼秋石2006-06-20 12:12发表的“”: 1,在腐败病毒下,道德纯洁者属于少数,被大多数孤立。甚至在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则下,少数几个人不得不出局。
</P>
<>把反腐败寄托于道德教化是不现实的,不可能的.</P>
<> 腐败不是新问题,而是自产生政治以来就有的现象,有权力就有寻租.所以腐败问题关键在于从制度上对权力进行制约.</P>
<> 只靠高薪养廉在中国也是不行的.事实上古代有过高薪养廉,雍正就做个这样的尝试,但结果是适得其反.新加坡的廉政建设搞得很好,但高薪并不是其唯一的措施.</P>
<> 专制是最容易产生腐败的.当代的政治是政党政治,所以最危险的专制也是政党的专制,最危险的腐败也是政党的腐败.对于中国来说,如果坚持共产党一党专政,党的权力得不到制约,那么腐败就很难根除.</P>
<></P>
<></P>
发表于 2006-6-21 03:3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尊重私权,明确公权,才是克制腐败的唯一道路
舒一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7-2 22:5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6-8-12 20:4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就在想啊。。我一搞土木的,如果施工的话咋能洁身自好啊。。
发表于 2006-8-13 01:52:36 | 显示全部楼层
BS楼上的
发表于 2006-8-13 03: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没有见过不贪的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5-7-20 06:46 , Processed in 0.358303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