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3月15日,大卫·克罗南伯格生于多伦多市的安大略湖畔,父亲是《多伦多电讯报》的专栏记者,母亲是国立芭蕾舞团的钢琴家,可在这个幸福徜徉的艺术之家里,却诞生了日后的“性欲恐怖之王”。
从小他就对文学和音乐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一直坚持写作,梦想成为一名朦胧派小说家,高中时他创作了一些科幻小说,还出了短篇小说集——在那里面他就表现出对怪诞恐怖情节的兴趣。他还弹得一手好吉它,对植物学和昆虫学也是情有独钟,在他眼中,显微镜要远比足球篮球有趣。
1963年,他入读多伦多大学,刚开始时攻读的是生化专业,曾想过当兽医,可经过一年的思想争斗,他最终选择了心爱的英语言文学专业,但所学的生化专业知识对日后的电影构思仍裨益良多。
大学期间,他的一位同班同学拍摄了一部[冬天使我们温暖]的短片,这引发了他对电影的兴趣。他租来摄影机自学拍摄,拍了一些16毫米短片,像[转换](Transfer,1966)和[From the Drain](1967)等。那时纽约的地下电影正欣欣向荣,受此鼓舞,他也与几个朋友组建了多伦多电影小集团——这个小集团后来十分著名,为加拿大电影界贡献了不少人才,像伊凡·瑞特曼等。
1967年毕业后的五年,他都在加拿大电视台工作,为之拍摄了多部短片,还独立拍摄了两部超过60分钟的35mm试验影片[立体声](stereo,1969)和[未来的罪恶](Crimes Of The Future,1970),里面出现了他以后的经常性主题:科技缺陷,疾病,变异,瓦解,混乱,自由……那时的加拿大电影工业正酝酿着巨大的变化,除了以约翰·格里逊为代表的纪录片创作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外,剧情片几乎完全停滞。经过精心策划,加拿大政府成立了电影发展公司(CFDC),投入大量精力刺激电影工业的生产,大卫·克罗南伯格成为了这一举措的首批受惠者,在1975年拍摄了他的首部长片[毛骨悚然](Shivers),该片花费了185000美元成本,却创下了500万的票房,是加拿大电影制作史上回报率最高的一部电影,也初步证实了大卫·克罗南伯格在恐怖片上的才能,该片情节赤裸血腥,用人的病态压抑烘托出恐怖,可视为[夺命凶灵](Scanners,1981)的先行篇。但同时它也遭到了国内左右两派政治家的猛烈讨伐,还被欧洲评论家们视为对中产阶级的无畏抨击。不过在CFDC的支持下,他以[狂犬病][夺命怪胎]继续探讨着身体变异和性疯狂的主题。当然他也拍过烂片,1979年的[Fast Company]就与他的个人风格相去甚远,至今还没有正规的中文译名,但这部变态的赛车电影可视为他[冲撞](1996)的前作。
1981年,他的科幻片[夺命凶灵] (Scanners)在票房大获成功,树立了他在加拿大电影界的地位。随后他与制片公司闹翻,并开始独立制片,拍出了他的代表作[录影带谋杀案](Videodrome,1983),这部电影探索了后现代媒体的恐怖影响,对高科技表示了强烈质疑,不仅在主流电影市场中取得了巨大成功,还获得一些后现代学者的高度评价,安迪·沃霍尔还赞其为“80年代的[发条橙]”,它的主题曲《Long live the new flesh》至今还在他的影迷中传唱。独立制作的成功使得他能去好莱坞发展,开始执导一些主流类型的大预算电影。
1983年,他拍摄了第一部美国片[死亡地带](The Dead Zone),这部改编自史蒂芬?金小说的电影是他惟一一部没有参与编剧的电影,上映后颇受好评,大卫·克罗南伯格的导演实力得到了美国电影公司的认可,大量片约纷至沓来,其中包括[闪舞]、[本能]、[壮志凌云]、[楚门的世界]、甚至还有星战系列的[杰迪归来],这些在他看来都是小儿科电影。
1986年,福克斯公司请他翻拍了1958年的经典恐怖片[苍蝇](The Fly),这部电影是大卫·克罗南伯格最具人性的恐怖片之一,展现了人在逆境中对的爱渴求,彻底反驳了那些认为他是冷酷刽子手的批评家。科技与人性的冲突是这部影片的独特魅力,以恐怖的影像表现出哲学和文学的内涵,比原来的版本更具力度。从此,克罗南伯格奠定了他在北美地区的位置,但很快,他就结束了和主流品位之间的调情,去拍摄那些更具个人风格的作品,1988年的[孽扣](Dead Ringers),1991年[裸体午餐](Naked Lunch),1993年的[蝴蝶君](M. Butterfly),他远离了驾轻就熟的恐怖片路子,在各种题材的电影中发挥他惊人的想象力。
1996年,他又贡献出顶级经典[冲撞] (Crash),再度引起世界范围内的争议,这部电影重归他早期偏爱的科技侵蚀肉体的主题,表现了汽车对人类生活与欲望的控制,其令人震撼的扭曲人性取代了浪漫的童话,揭示了后工业文明中人类几近荒芜的精神世界。影片在英国遭禁,在美国被定为NC-17级,不过它仍以其不可阻挡的魅力获得了第49届戛纳电影节的评委会特别奖。
1999年,大卫·克罗南伯格凭借其天才的固执将敏锐触觉瞄准了网络时代的虚拟空间,[感官游戏](eXistenZ)被认为又回到了[录像带谋杀案]的类型,依旧关注新科技对人类身体的入侵,同样表现了科技、性、死亡、生物变异等标签内容,影片获得了第50届柏林电影节的银熊奖。近年来大卫·克罗南伯格的电影风格变得愈加深沉醇厚,在2002年的[蜘蛛](Spider)中他集中探讨了人的“身份”主题,这个主题又在他的最新作品[暴力史]中得以延续,他在其中注入了自己的灵魂,使得电影更具真实人性的特质。如今他已成受人景仰的大师,但你还是很难相信,他仅靠年轻时借用的一本本手册就自学了电影——而我们现在同样年轻!
1943年3月15日,大卫·克罗南伯格生于多伦多市的安大略湖畔,父亲是《多伦多电讯报》的专栏记者,母亲是国立芭蕾舞团的钢琴家,可在这个幸福徜徉的艺术之家里,却诞生了日后的“性欲恐怖之王”。
从小他就对文学和音乐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一直坚持写作,梦想成为一名朦胧派小说家,高中时他创作了一些科幻小说,还出了短篇小说集——在那里面他就表现出对怪诞恐怖情节的兴趣。他还弹得一手好吉它,对植物学和昆虫学也是情有独钟,在他眼中,显微镜要远比足球篮球有趣。
1963年,他入读多伦多大学,刚开始时攻读的是生化专业,曾想过当兽医,可经过一年的思想争斗,他最终选择了心爱的英语言文学专业,但所学的生化专业知识对日后的电影构思仍裨益良多。
大学期间,他的一位同班同学拍摄了一部[冬天使我们温暖]的短片,这引发了他对电影的兴趣。他租来摄影机自学拍摄,拍了一些16毫米短片,像[转换](Transfer,1966)和[From the Drain](1967)等。那时纽约的地下电影正欣欣向荣,受此鼓舞,他也与几个朋友组建了多伦多电影小集团——这个小集团后来十分著名,为加拿大电影界贡献了不少人才,像伊凡·瑞特曼等。
1967年毕业后的五年,他都在加拿大电视台工作,为之拍摄了多部短片,还独立拍摄了两部超过60分钟的35mm试验影片[立体声](stereo,1969)和[未来的罪恶](Crimes Of The Future,1970),里面出现了他以后的经常性主题:科技缺陷,疾病,变异,瓦解,混乱,自由……那时的加拿大电影工业正酝酿着巨大的变化,除了以约翰·格里逊为代表的纪录片创作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外,剧情片几乎完全停滞。经过精心策划,加拿大政府成立了电影发展公司(CFDC),投入大量精力刺激电影工业的生产,大卫·克罗南伯格成为了这一举措的首批受惠者,在1975年拍摄了他的首部长片[毛骨悚然](Shivers),该片花费了185000美元成本,却创下了500万的票房,是加拿大电影制作史上回报率最高的一部电影,也初步证实了大卫·克罗南伯格在恐怖片上的才能,该片情节赤裸血腥,用人的病态压抑烘托出恐怖,可视为[夺命凶灵](Scanners,1981)的先行篇。但同时它也遭到了国内左右两派政治家的猛烈讨伐,还被欧洲评论家们视为对中产阶级的无畏抨击。不过在CFDC的支持下,他以[狂犬病][夺命怪胎]继续探讨着身体变异和性疯狂的主题。当然他也拍过烂片,1979年的[Fast Company]就与他的个人风格相去甚远,至今还没有正规的中文译名,但这部变态的赛车电影可视为他[冲撞](1996)的前作。
1981年,他的科幻片[夺命凶灵] (Scanners)在票房大获成功,树立了他在加拿大电影界的地位。随后他与制片公司闹翻,并开始独立制片,拍出了他的代表作[录影带谋杀案](Videodrome,1983),这部电影探索了后现代媒体的恐怖影响,对高科技表示了强烈质疑,不仅在主流电影市场中取得了巨大成功,还获得一些后现代学者的高度评价,安迪·沃霍尔还赞其为“80年代的[发条橙]”,它的主题曲《Long live the new flesh》至今还在他的影迷中传唱。独立制作的成功使得他能去好莱坞发展,开始执导一些主流类型的大预算电影。
1983年,他拍摄了第一部美国片[死亡地带](The Dead Zone),这部改编自史蒂芬?金小说的电影是他惟一一部没有参与编剧的电影,上映后颇受好评,大卫·克罗南伯格的导演实力得到了美国电影公司的认可,大量片约纷至沓来,其中包括[闪舞]、[本能]、[壮志凌云]、[楚门的世界]、甚至还有星战系列的[杰迪归来],这些在他看来都是小儿科电影。
1986年,福克斯公司请他翻拍了1958年的经典恐怖片[苍蝇](The Fly),这部电影是大卫·克罗南伯格最具人性的恐怖片之一,展现了人在逆境中对的爱渴求,彻底反驳了那些认为他是冷酷刽子手的批评家。科技与人性的冲突是这部影片的独特魅力,以恐怖的影像表现出哲学和文学的内涵,比原来的版本更具力度。从此,克罗南伯格奠定了他在北美地区的位置,但很快,他就结束了和主流品位之间的调情,去拍摄那些更具个人风格的作品,1988年的[孽扣](Dead Ringers),1991年[裸体午餐](Naked Lunch),1993年的[蝴蝶君](M. Butterfly),他远离了驾轻就熟的恐怖片路子,在各种题材的电影中发挥他惊人的想象力。
1996年,他又贡献出顶级经典[冲撞] (Crash),再度引起世界范围内的争议,这部电影重归他早期偏爱的科技侵蚀肉体的主题,表现了汽车对人类生活与欲望的控制,其令人震撼的扭曲人性取代了浪漫的童话,揭示了后工业文明中人类几近荒芜的精神世界。影片在英国遭禁,在美国被定为NC-17级,不过它仍以其不可阻挡的魅力获得了第49届戛纳电影节的评委会特别奖。
1999年,大卫·克罗南伯格凭借其天才的固执将敏锐触觉瞄准了网络时代的虚拟空间,[感官游戏](eXistenZ)被认为又回到了[录像带谋杀案]的类型,依旧关注新科技对人类身体的入侵,同样表现了科技、性、死亡、生物变异等标签内容,影片获得了第50届柏林电影节的银熊奖。近年来大卫·克罗南伯格的电影风格变得愈加深沉醇厚,在2002年的[蜘蛛](Spider)中他集中探讨了人的“身份”主题,这个主题又在他的最新作品[暴力史]中得以延续,他在其中注入了自己的灵魂,使得电影更具真实人性的特质。如今他已成受人景仰的大师,但你还是很难相信,他仅靠年轻时借用的一本本手册就自学了电影——而我们现在同样年轻!
[死亡地带]The Dead Zone (1983)
教师约翰尼和女友莎拉道别后,因为夜黑下大雨的关系,于回家的路上不幸撞上翻车的十八轮大货车,死里逃生,但昏迷不醒,在桑恩维萨克大夫的悉心治疗下,五年后终于苏醒过来。一天,一个护士替他擦脸,猛然惊醒的他一把抓住护士的手,说看到她家失火,她的女儿被困屋中。不仅如此,约翰尼还能看到桑恩维萨克大夫的过去,并预测说大夫的母亲尚在人世……拥有超能力的约翰尼顿时成为小镇上的风云人物,各家媒体天天缠绕着他,搅得他不得安宁,加上五年前的女友也早已改嫁他人,自己的教书事业也无法为继,母亲又刚刚去世,所以约翰尼整天心灰意冷,对自己的触灵超能力反而无尽烦恼。
一天,小镇上的警长找上们来,让他帮忙破一个镇上的连环杀人案,约翰尼起初执意不同意,但经过父亲和莎拉的开导,“上帝让你拥有超能力,一定有目的的”,电视上最新播放的15岁的女孩被杀一事,终于让他潘然省悟,很快的,凶手被找到了,但是在缉拿凶手的过程中,凶手母亲的无意被杀又让约翰尼心生疑虑:这样做究竟是对还是错?
不久,约翰尼换了一个新住所当起家庭教师,尽管每天都能收到来自各地的求助信件,但他只想过个轻闲日子,因为一个学生的关系,他认识了议员候选人塞内特。不久,他对触灵能力又有了新的发现,那就是他不仅能够预测未来,更关键的是,他也能改变即将发生的事。之后,约翰尼预测到塞内特会是未来的美国总统,而此人又是一个狂热的好战分子,因一次外交争端,竟然启动了祸患无穷的核弹,导致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正义、人类未来的希望、因逃避责任的内疚,让约翰尼决定刺杀塞内特……
这是根据恐怖大王斯蒂芬·金原著改编的电影,也是他迄今为止唯一一部没有参与编写剧本的电影,因为这点,所以在电影出来之前很多人认为克罗南伯格这次将回归主流,但结果显然被证明是徒劳的,克罗南伯格虽然请来斯蒂芬·金做编剧,但是电影里的“克罗南伯格标签”却无处不在,透过恐怖的外衣,克罗南伯格给整部电影加入了他固有的冷漠和阴郁,此外本片被认为是最好的斯蒂芬·金改编电影,但关于原著和电影孰优孰劣的争论至今依旧还在。
大卫·克罗南伯格作品年表
[转换] Transfer (1966) 短片
[立体声]Stereo (1969) 短片
[未来的罪恶]Crimes of the Future (1970) 短片
[受害者]The Victim (1974) 短片
[毛骨悚然] Shivers (1975)
[狂犬病] Rabid (1977)
[夺命怪胎] The Brood (1979)
Fast Company (1979)
[夺命凶灵] Scanners (1981)
[录影带谋杀案] Videodrome (1983)
[死亡地带] The Dead Zone (1983)
[苍蝇] The Fly (1986)
[孽扣] Dead Ringers (1988)
[裸体午餐] Naked Lunch (1991)
[蝴蝶君] M. Butterfly (1993)
[冲撞] Crash (1996)
[感官游戏] eXistenZ (1999)
[照相机] Camera (2000) 短片
[蜘蛛] Spider (2002)
[暴力史] A History of Violence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