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自福建之窗 www.66163.com 2005-05-10
福州国文老教授洪梦湘,若在世当为106岁。洪老早年任职于福州英华中学,抗战期间随校迁往闽北顺昌上洋镇(今称洋口),后被福州师专聘为国文科副教授。解放后到北京任编辑,专攻古今汉语语法,出版语法专著多本,为世所重。“文革”前被福建师大聘回,与黄寿祺教授同掌教席长达十年,“文革”结束后即退休。洪老一生钟爱诗词,写下大量作品,但从未发表,亦从不示于人,故与其知交数十载的黄寿祺教授亦不知其能诗。1980年,洪老81岁,将其所著诗200多首,词近百首,油印成册,取名《东风引吭集》赠送诸友,时间起于抗战初期迄于1980年,并请黄寿祺教授作序。黄老在惊诧之余,在序中写道:“惟诗词之集以未传布,尚不尽为人所知。……日寇冯陵,生灵涂炭,爱国忠愤,悲歌慷慨。此期篇什虽少,而伤时感乱之情则多。”先祖父与洪老系文友,故得赠一册,弥足珍贵。值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将洪老抗战期间所作之诗抄录于下,警示福州子弟勿忘这段苦难历史。
一、抗战期间诗六首
(一)、上洋山居(抗战开始,福州英华中学迁校顺昌上洋,赁居山侧一土屋。)
山居住土屋,屋小仅容膝。凭高百在望,敢自伤局嵴。龙山何苍苍,当门如肃立。
蜚水从西来,直把胸襟涤。时采岩上花,且留野外迹。风鹤虽无警,国事终多急。
寇氛渐东南,曾几闻迎击。高位事酣嘻,荷戟空行役。微生亦自感,怒愤徒交集。
莽莽欲向谁,一草军前檄。
(二)、金陵三首1935年同陈文星赴金陵,遍览诸胜。“七七”变起,南京旋陷。回首前游,书此寄慨。
回首雨花台上游,凄凉忍话秣陵秋,大军十万空为守,袭险偏容敌逞谋。
附城迤北有明湖,双桨拍浮意不孤,风雨五洲知冷落,万荷碧似昔年无。
慨昔伤今有事仇,降幡惭色出江头,可怜浩浩长江水,莫洗伪朝千古羞。
(三)、夜宿南平城二水汇流处,当关据一城。江声终古浩,山气及秋清。遭乱怀前事,迟兵愧我生。遥遥三百载,有几郑延年。
(四)、居上洋二载回榕感作乡邑归来隔两秋,双桥依旧枕江流。已遭劫火难言福,非值凶年却坐愁。
挨户困穷艰日食,当言贪墨肆私谋。除奸只是具文事,歌舞楼台夜不休。
(五)、上洋镇鼠疫盛行感作全镇仅千家,日死数十人。时疫甚祸水,生命等轻尘。丧夫才东屋,哭子又西邻。
入耳声凄楚,满眼景沉阴。鼠且衔尾走,人焉以保身。当道不过问,亦枉呼高坟。
嗟嗟离乱日,咄咄苦难辰。我生何不幸,作兹历劫民。
(六)、独至小西湖去夏同叶培元一至小西湖。今春回榕养疴又独至。乃湖中景物全非,不禁怆然。
小屿沉阴寂寞春,无人芳草自感茵。亭台失尽曩时景,花台蒙多乱后尘。
独步迟迟神一怆,前游忽忽记犹真。上心何恨荒凉感,长满湖头万点萍。
二、词四首
(一)、天宁山烽火台废址(南平)千里传烽旧日台,天宁山上忍徘徊。战争自古资王霸,白骨谁怜野作堆。伤既往,感今来,内忧外患不胜哀。域中环顾焉高枕,直北风云衅正开。
(二)、南乡子由王台赴上洋途中作
斜照渐西倾,人在松杉从中行。啼鸟流泉如送客,多情。路转林回几许程。气冷夕烟横,惹得惊惶一橹声。急步苔溪村舍近,初更。喜见隔江灯火明。
(王台:今为镇,属南平延平区。上洋:今顺昌洋口镇。)
(三)、在上洋闻福州陷落作烽烟怆又紧东南,敌骑黯江山。全民抗战功当竟,将何时,直挽狂澜。忽报故园失守,宁容我辈偷安。八闽处处有严关,捍卫仗奇男。平倭武毅前型在。倘争气,光复何难。肯许榕城草木,长蒙岛国腥羟。
(四)、临江仙南平城夕眺碧嶂万寻迤北起,松关遥递风声。双溪左右似奔鲸,岸前山压顶,骤作一城青。古塔夹江对峙,何如山势峥嵘。中流极目石纵横,怒涛拦不住,浩浩赴沧汉。○潘亮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