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07|回复: 3

中国文化论谈:家长同盟与青年悲剧——对儒教中国的反思与批判z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5 14: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吴龙辉教授  来源:湖大党委宣传部

非常感谢,各位同学愿意花费宝贵的时间和我一起探讨一下我们共同感兴趣的《红楼梦》这部小说。刚才两位主持的同学对《红楼梦》做了很好的概括了。

  《红楼梦》这本书读了几十遍你也会觉得有新感受,在我本人而言,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我看出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今天我讲的题目叫《家长同盟与青年悲剧》,也就是我最近从这个书中所看出的东西。

  有一种观点,认为《红楼梦》写的是封建社会的矛盾,这四大家庭为代表的封建地主阶级压迫广大劳动人民的这样的一个过程。这一说法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到现在,我们还是这样认为的。对于这个观点,我从来就不赞同,因为我觉得这个小说最深刻的主题是探讨在中国过去的两千年中,也就是儒家的思想开始成为中国的统治思想以后的这两千多年中最深刻的一种悲剧,我认为这个悲剧就是青年的悲剧,而这个青年的悲剧形成的原因则是由儒家思想指导的整个社会的一个最根本的制度,就是家长制度。

  家长制度,我们环顾人类的文明,它是只有中国才有的,因此如果用西方社会中的封建社会的一些规律来生搬硬套的放在中国的社会上,我认为那就会偏离这个小说的主题。因此,要了解《红楼梦》,先要了解中国的社会。为什么我说中国这两千年的社会的制度是家长制度,这牵涉到人类历史变迁的大局。

  人类最早的时候,制度是自然形成的,就在于心胸中。在进入文明的时代过程中,人类产生了制度,就是我们有了明确的、一直传递到今天的制度,就是有管理、统治这样一些东西,这就叫文明的时代。那么人类任何民族最早产生的社会制度中有两种权力产生了,一种是父权,一种是君权,就是开始有人能够统治别人了。君权与父权是并列的,这样一种结构不仅中国有,在任何民族都有,比如说在古罗马帝国的时候,他的奴隶制就是通过父权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

  在中国,孔子他们掀起思想解放运动。他们的思想就是认为,每一个都是可以做官的。当时把贵族雅号叫做君子,平民的外号叫做小人。孔子的思想就认为你能够经过知识的修养,你也可以成为君子,就是你也可以成为贵族。孔子是推翻了这个封建制度的。但是与此同时,孔子他扶起了父权——“以孝治天下”,所以我认为秦始皇以来的中国应该叫做父权奴隶制。儒家的思想就是以孝治天下,以孝治天下就是把父亲变成神。孔子为什么要贬低天的权威,就是因为孔子为了宣传,他们宣传一种思想就是父母大于天,我们中国人都知道叫做父母大于天,对吧。中国有句话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因为儒家把父母当作了神。人都和天地并列在一起了,这个是中国独有的一种宗教,那么天地实际上是虚掉了,天地的权威是以父母的名义出现的,皇帝父天母地,以父为天,以母为地,这是把天、地变成了父母。
 楼主| 发表于 2004-12-5 14: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人把家长当作上帝,家长是中国人的上帝,所以他可以随意地剥夺你的生命,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儒家控制了中国一切的文化权力,所以它这个观念深入了人心。儒者的家纲实际就是强者对弱者的压迫,而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家长,那么人们又接受了这个思想,由此,它就带来了一种道德堕落,人人都把这个幸福寄托于成长家长,叫做多子多福,是吧?人人都寄托这一天。由一个观念所推广来的,那么这一些贪官污吏,也都是没有自责之感,因为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而我,这个县长,是父母官,所以也无不是父母官,是吧?所以在中国古代,以及直到今天,这是信奉儒教的人他们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在中国行贿,不叫做行贿,对吧?叫做“孝敬”,孝敬父母。

  看《红楼梦》这个书,我们就知道作者他是认识到这一点的。在《红楼梦》中塑造的三个父亲,一个贾政,一个贾真,一个贾赦,是不是三个王八蛋?没有一个是好人,贾政为了一个石狮子的那个扇子弄不来,就把贾仁差点打死,贾真尤其,动不动就打贾荣,而且贾荣的老婆还得孝敬给他,秦可卿之死,贾真是痛哭流涕,大办丧事,尽我所有,因为作者的原稿中,是因为贾真和秦可卿在天心楼上发生某种行为的时候,被丫环看到了,秦可卿羞怀自杀。家长所谓的逻辑就是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而曹雪芹,他是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的,所以他才会在《红楼梦》中塑造三个这样的父亲的形象,那贾宝玉的挨打,就是因为贾政得的这个儿子给他丢了面子。所以当时墨子就指出来了,父母不爱无益之子,当这个女子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时候,他就喜欢,那么,如果不呢?你没有能力带来利益,怎么办?你就讨好他,去孝敬他,他也会喜欢,所以说,父母要的是一个没有个人意志的子女。

  那么我为什么要说《红楼梦》写的是青年的悲剧呢?中国社会的悲剧实际上是青年的悲剧,因为青年的时候,你从童年中觉醒过来了,你开始有自己的意志了,而你又还没有进入到这种家长制的游戏规则中。因为他已经觉醒了,他有了情窦初开,他要追求爱情了,但是父母,中国的爱情,中国的儒家是不允许有爱情的,你可以有婚姻,但不能有爱情。在《红楼梦》中,贾母说,哪个猫儿不偷腥,你干这些都没有什么关系,要不然带着你多出两个气,也没有关系,但就是不能动这个情。这就是朱熹他们所大为宣传的“成天理,灭人欲”。所谓“人欲”,就是你的自由的意志,就是你的感性生命中所诞生出来的自由的意志。《红楼梦》就集中地展现了这青年的意志被家长们所压迫的痛苦。你说探春,她自己很想有一番作为,但是在当时的那种家长制度下是无可作为的。
 楼主| 发表于 2004-12-5 14: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当时的家长是个同盟呢?所有有家长身份的人,一致地压迫青年,皇帝是全国人民的家长,家长就是一家之内的皇帝,县官就是这一个县的家长,父母官,是吧,所以,由这样的,跨越不同的地区和时间空间的种种有家长身份的人,老师也是家长,师生如父子,所有这些控制了权力的人,结成了一个同盟,共同压迫已经觉醒了的青年,所以这些青年的痛苦你可想而知,所以黛玉的诗歌说“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霜壁”,要是旁人看来,对于没有觉醒的人来说,宝玉看到这句话就觉得这句话太多愁善感了,为什么?锦衣玉食啊,这么多丫环侍候你还说风刀霜剑严霜壁,可是黛玉她是一个觉醒了的人,开始意识到了人的尊严与权力的人,所以她才会觉得有这种压迫,那么对于没有意识这个尊严和权利的人,她就不会觉得压迫。像袭人,她就没有意识到人是有尊严的,所以她就生怕这个奴才做得不够好,只要我这个奴才可以亲近一下主子,我就是一种幸福,所以说中国人是一个要面子不要尊严的民族。
 楼主| 发表于 2004-12-5 14:24:1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尊严与面子的区别在哪里?自己的努力所获得的成绩你为它骄傲,这叫做尊严,由于一种他人的或者偶然的原因,你所得到的,别人得不到的东西,你为他而骄傲,那就叫做面子。那么觉醒了的人,我说《红楼梦》塑造了两个主人公,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就需要尊严,不要面子的人,所以林黛玉和薛宝钗最大的区别就在这里,薛宝钗希望大家都认为她好,林黛玉从来不害怕任何人说她不好,她只在乎自己做得好不好,所以和宝玉闹别扭的时候,她说“我是为我的心”,宝玉说“难道你就不知道我也是为我的心吗”,所以她是为自己这样一个人格而生活,这就是《红楼梦》塑造的这两个主人公最伟大的地方,而一般的人是不能理会到这一点的。贾宝玉说他是“无事忙”,林妹妹是“小性子”,说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其实这个只是一个方面,我们知道,因为他们在家长制的压迫下,他们的才华不能成为那种社会的谋生的手段。你看贾宝玉、林黛玉他们写的诗,写出来外面就传开了,他们画的画,外面也传开了,是吧?他们写的字,外边都在收藏,如果不是生活在他们那个家长的压迫下,贾政要贾宝玉去中举,贾宝玉他不愿意做官。如果说是在一个自由的社会中,那贾宝玉他是一个艺术家吧,文学家、画家、诗人,他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林黛玉也是一样的,不但是一个诗人,一个画家,而且还是一个服装设计师,才能多得很,他们其实都是非常珍惜生命的人,都是精益求精的人,所以贾宝玉他不读贾政要他读的书,但他自己读书,他们都过目不忘,林黛玉说“你过目不忘,我就不能用十行吗”,这个过目不忘和十行都是因为他们的勤奋中培养出来的能力,所以说这个人物我们要从广阔的角度去认识他,那么他们生活在当时的时代中不能成为我说的这样一些人,贾宝玉、林黛玉活到现在,那中国人诺贝尔奖得不到的纪录就被他们打破了,他们就会得到这个诺贝尔文学奖啦。《红楼梦》就是贾宝玉写出来的,因为贾宝玉就是曹雪芹的一个化身嘛,就是说,写的是自己,《红楼梦》在世界文学殿堂中,无疑是十部伟大的作品之一,我认为可以说是十部伟大的作品之一。那么在当时他要维护个人的尊严与自由,而他们的这样一种新的价值观,要尊严,要自由,不要名份,不要面子,这贾宝玉和林黛玉是超越了名份的,比如说北靖王见到贾宝玉的时候,送来了一串珠子,那珠子是谁的?是皇帝送给北靖王府中的,北靖王又转给了贾宝玉,这在中国看来,皇帝送的东西,我送给你,你想这面子大不大,这名份,这皇帝的什么什么来头,你们现在要是皇帝送你一个东西,你说怎么样?贾宝玉把它送给了林黛玉,林黛玉对这句话是怎么回答的,“什么臭男人拿过来的,我不要。”在她看来,你王爷也好,皇帝也好,她认为是一个臭男人,她就是打破了这个名份,在她心目中,名份是不存在的。贾宝玉也是一样的,宝春省亲的时候,从贾母以下所有以至丫环,一个个脸上喜气洋洋,有面子啊,我们家出了一个王妃。是吧,但是贾宝玉当时就觉得一点感觉都没有,所以说这两个人是与这个儒教中国的游戏规则决裂了的人,他们追求的是一种自我的生命的尊严,所以说是充满着叛逆的精神,那么这个叛逆精神的人,在这样一种传统的社会中,他们是难以生存的。因为他们打破了人人习以为常的游戏规则,他们的存在对别人就是一个挑战。林黛玉,当时所有人都讨厌她,因为她从来不给别人面子,也从来不在乎别人给不给她面子,所以包括丫环都讨厌她,那么这样的人她的出路在哪里?林黛玉是死了,贾宝玉呢?出家了,尘世不能容纳这样的人,那么出家如何来理解?在当时的出家,在儒家的家长制的压迫下的人出家是为了什么?有两种,一种是不想干活,因为出了家就不用缴税,那么还有一种觉醒了的人出家是什么都“悟了”,“悟了”而出家,什么叫做“悟了”?就是对儒家所给予的这条名份和面子的游戏规则打破,那么你在人世中就不能容纳于你了,你怎么办?所以叫做“出家”,因为出家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的一种逃避奴役之路,因为佛教这个宗教并不是什么崇信什么偶像,佛教它是丝径的,那个中国的禅宗,为什么佛教到中国来就变成了禅宗,变成了这种彻底的思想解放运动呢?禅宗就是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来,这是禅宗的妙意,而六祖把佛祖磕佛骂祖,他们连佛教主持爷都骂,连佛经都敢说,为什么?因为他们自由。佛教有一个非常系统的理论来否定中国当时正在盛行的这样一种家长的权威,我们佛教还是讲究教母,讲究报恩,但这种孝与周围古老的孝是一致的,是以报恩为基础的孝,儒家的“孝”是以养志为主题的孝,那么报恩是有前提的,父母对我有恩,所以我要报答他,儒家是维护权利的。贾宝玉的出家不是说一种消极的人生道路,是在当时条件下一种追求自由,逃避奴役的必然的选择。

  我想儒家的孝道的本质是为了维护家长的权威,并不是维护家长的利益,因为他都是只要面子,不要尊严的,是为了维护他的面子的。如果你要是觉得你比他强,他就不高兴。这样一个主题在清朝以后的五四新化运动的时候,再一次被这些作家提出来了,鲁迅当时就写了一篇文章,《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就是提出这样一个主题的,我现在认为现代文学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作品也是以反抗家长为主题的,比如说,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比如说这个张爱玲的小说,为什么它们我们现在看来是最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认为他们抓住了中国社会的本质,抓住了中国启蒙运动的方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5-5-24 16:17 , Processed in 0.147654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