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南方周末>上头版刊登了记者采访国家发改委成员,十一五规划专家组成员陆大道的专门报道,因为是一直被埋没的巨大隐患,因为是生活中随处可见却没有被摆上桌面的隐患,所以问题一出现就突显出了它的严重性和急迫性。陆曾多次上书给国务院领导反映此问题,直言对我国城市发展与规划过程中出现的盲目地追求高标准,大规模,以及日趋严重的土地浪费等现象表示担忧.但是此等问题并没有被政府部门,广大开发商和老百姓清醒地意识到,以至于还在无限的蔓延和扩散中.
记者在报道中分别选择了云南昆明和山东聊城这两个城市作为案例,试图从中摸索出一些城市大规模扩张的轨迹,得出一些逻辑上的启示.昆明是省会城市,计划将母亲湖滇池用新建的城市群包围起来,这一计划还得到国内外许多权威专业和机构的招标认证,有着强硬的科学依据和完整的远景规划.聊城则是找到了一个\"北方水城\"的定位,也是踌躇满志,志在必得的势头.
更有某市设计了一个超出大巴黎6倍,伦敦10倍的超大城市,规划范围涉及到7万平方公里,全世界也绝无仅有.
这些现象一提起来,我们都不会陌生,不管你身处何时何地,都可见.一场接一场的气势恢弘的\"圈地\"运动,把大片的土地圈起来,建一栋栋的豪华建筑,修一坐坐现代化的娱乐设施,也不管有没有人前来消费,也不管若干年后这些地方是否被空出来闹鬼,或者放着做一个单纯的标志性坐标。城市面积是扩大了,市民队伍却是原地踏步,因为城市扩张的步伐远远超过民工将自身转变为市民的速度,难道说一个建筑垒好了,它的建造者,那些整天挥汗如雨的民工钻进去就成市民了,他过去的生活习惯没变,他心里的观念和态度没变,他自身的文化水平和素质也依旧如故,只不过他的人呆在一个叫城市的新环境里罢了.
这还是形式与实质的抗争.我们追求的到底是浮华的表象,博得一时的众和,还是踏踏实实做一些深入实际的工作,功利千秋万代,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思想和行动.
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对高校里的这种现象感受也比较深.重点大学因为基础教好,资格也较老,扩张和发展基本上进入了平稳期,并没有什么明显的问题。但是一些刚刚兴起的民办学校,以及二三流但想往上爬的学校,都不约而同地把规模扩张作为了吸引生源的一个砝码.因为很多学校的招生广告就直接把占地多少多少公顷亮出来炫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