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5-12 13: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献祭中国摇滚二十年之许巍
“再见了,亲爱的小伙子”
一 性而上的迷失
就在我进入的瞬间
我真想死在你怀里
我看到我的另一个身体
飘向那遥远的地方
我的身体在这里
可心它躲在哪里
每天幻想的自己
总在另一个地方
爱情像鲜花它总不开放
欲望像野草一样疯狂地生长
他们像苍蝇一样总是飞来飞去
在我身边侵蚀着我的身体
在每一个夜里
我从梦里惊醒
看见我的心
它正在飘向窗外
???他究竟吃了多少的苦,他究竟是不是无病呻吟,他真的怎么就这样,抑郁的一塌糊涂,他究竟是为了什么,究竟是什么东西,让他这样的苦苦地哀求,让他这样的茫然,让他这样的绝望,让他这样的近乎死亡的黑暗,让他这样的撩人心魂。又究竟是为什么,这样的一种情结让人欲罢不能,让人在最低落的时候,总会不由的念叨这样的一个名字,哼起这样的曲调,包括把《温暖》当作了安魂曲的变态的杀手,包括了如我般的百无聊赖的生活的失意者,究竟是怎么回事?这应该是一种现象,应该让更有能力的人做更深刻意义上的探讨和追究。并且把它当作社会问题来组织专家讨论,但是没有人来做这样的工作,大家都很忙,都在做着有意义的事,于是,只有无聊空虚如我,用自己的平平资质和不懂装懂,装做了有学问的摆弄几个意义含混的文字,也算是对得起自己当初的难得的感动吧。
研究一个歌者,当然要明了了他的生活经历,或者至少,要懂他的音乐。但是我不能,我只能看着他的歌词,让他的旋律和节奏充塞自己,然后用自己平庸的心腹去度量他。只能这样,因为我没有办法,纵然我什么都不知道,他给过我的感动是真实的,他让我在他的歌里片刻的安详和宁静是真实的,他让我在他的歌里哪怕是自欺的舒适是真实的,他让我在他的歌里对自我的认同似乎是更可贵的。所以在一段时间,简直不能没有他,而当我连他也不能当作朋友样可以灵魂的对接时,我仿佛知道自己真的坏了。好在我又能听他的歌,并且一定要在他的歌里,找到那个还能安静的自己。
大约也是九十年代中期吧,当新音乐的春天的余音还在神州大地上缭绕时,又出现了这样的一个秋天的夜的精灵。中国摇滚新势力和中国摇滚新希望的破空而出,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真的是幸福无比。而似乎永远是这样,有春天就会有秋天,有白天就会有夜晚。当《黑梦》《垃圾场》和《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在红勘上空光芒万丈时,这个秋天的夜的精灵却在孤独的默默的亦步亦趋。“特立独行的精神的标签”和阴郁本质让他真的不同了何勇窦唯们的高姿态和辉煌,显现在人们面前的是这样的一个形象:月光下的孤独的行走的失落的舞者。低吟着自己的感伤和抑郁,单薄而沉重,迷茫而性感,无助而坚强,愤怒而冷静。
他似乎是拥有着与生俱来的才气,他似乎是拥有着与生俱来的敏感,他似乎是拥有着与生俱来的对于性格的情绪的把握。他是那种生活在音乐里的人,在离开的音乐的现实中,他永远都不会找到那种只有在音乐中才能体会到的幸福和希望。他曾经绝望的一塌糊涂,他不可能从起始就能在现实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安详,似乎是这样的一种东西,在他的音乐和他生活的现实中间,强大的真空地带的落差。他曾经因为朋友,或者因为出走,他曾经因为音乐,或者因为生活,但似乎更重要的一个潜伏性主题——欲望中的迷失。
“欲望”这个字眼在他的歌里直言不讳,并且重复出现:欲望像野草一样疯狂地生长,又一个欲望悄然生长的夜晚,我那充满欲望的心……当然,欲望不一定就是“性”趋向。但是他的歌词似乎是最好的说明,几首他的最具代表性的曲目——《在别处》,《水妖》,《永恒》,《两天》他在用着这样的语句,这样的语调,这样的音乐,说明着这样的一个人,说明着这样的一个现象,并广大的青年听众顶礼膜拜,又似乎是触及了这样的一种心理——一种属于个人的同时又是普遍的社会现象,一种极度自我的同时又极度广泛的心理症结——性而上的迷失。
崔健和魔岩时代的摇滚似乎还有那样的一种普世的精英的东西在里面,“文人论政”或者批判现实。愤怒或者抗拒,主要是政治和现实对于人情人性的遮蔽。但《在别处》之所以“特立独行”是因为他同篇都在陈述着自己,自我情绪的抒发或者自我人性的压抑后的释放。无关了国家集体人民现状,无关了城乡差距田园和商品,无关了现实的丑陋和幻想的美丽。同样是西安人,《我思念的城市》之于《冷暖自知》,《水妖》之于《爱情》,《路的尽头》之于《光明大道》,《树》之于《苍蝇》。其中或者没有一个高下的差别,但的确不是“张楚比我还内向”那样简单。都可以作为游吟的诗人,但《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可以作为时代的警语,《两天》更多的时候只能安慰生活中的失意者。
《在别处》和《永恒》是最具了哲理的两首歌,里面蕴涵了他对于生活本身的思考和探讨。“在别处”被用来作为专辑的名称也的确最恰当不过,“生活在别处”似乎是个颇哲学的概念,其间的“此岸”和“彼岸”的对照才能凸显生活本身。“另一个自己”在哪里,身体和心,我和你,主体和客体,自我和本我,“就在我进入的瞬间,我真想死在你怀里。”是不是性的隐喻,或者是不是性本身。每天幻想的自己,总在另一个地方。现实中和幻想中,哪一个更真实一些,或者哪一个才是真实。的确是,自我的迷失更多的时候,必须通过对象的关照才能明晰,因而——性而上,终于有了正式的理由,或者可以理解为爱情的力量。“我用幻觉触摸你那遥远的美丽”是不是可以称得上意淫。
“虚幻的永恒只是那支离破碎的瞬间,永生永世的爱恋,总是那么遥远沉重……”“不变的轮回之中,生命变得虚无飘渺……”《永恒》中对于瞬间与永恒,轮回与生命的思考是相当重要和关键的,得出的结论也无非是这样:那遥远而沉重,并且不能实现的“爱恋”才是真正的永恒。由之带来的幻想,还是一个“爱”至上的原则。联系到出生和死亡,联系到等待和寻找,还是一个爱的永恒,和由之带来的幻想和失望。也仿佛只有了爱情,生命才不至于“虚无缥缈”。忙着活或者忙着死,只有爱情的力量才是真正的拥有,“倘若能摸扶你的双手面颊,此生终也不算虚假”。《水妖》似乎也印证了自古以来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传统情结和“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浪漫与诗意。
《我的秋天》和《两天》是他的代表作,无论从音乐上还是歌词的意境上,都是带上了他的标签的个性之作。“伴着我的歌声,是你心碎的幻想,你用你的眼泪,扶摸我的寂寞。”简单的凄美,秋天的荒凉,夜的冷寂,幻想,漫无目的,我和你,歌声和眼泪。幸福为什么遥远,幸福在哪里?有了你在身边,有了爱恋的永恒,有为什么茫然。就像他不能只生活在音乐里一样,他更不能只生活在爱情里。“必须有所附丽,爱才有了希望。”如同《伤势》中的悲惨结局一样,“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束缚我的权力。”但是自由就象那灰色的长蛇般若隐若现,终于还是不见了。“我不得不向着我的新路迈出第一步去,用说谎和遗忘作我生活的前导。”现实就是这样的残酷,生活与其中的人等,必须承受造化的捉弄,必须在生活面前,低下自己的头颅。《两天》中的不可把握的虚无感把绝望发挥到极致,奇怪的是,这里没有信仰,没有反抗,只有对于自我的追问,只有对于不可把握的展现和控诉,只有对于自我的无能为力的自怜。似乎可以这样说,他在这里已经达到了虚无的一种境界,超脱和虚妄之间,迷失到近乎沉沦。
爱情真有那么大的力量吗?是不是拥有了爱情,可以“温暖”可以找到“方向”可以“闪亮的瞬间”可以“简单平淡”。“我们不停地奔跑”“怎能没有那希望的力量?”是为了什么不停,是为了什么希望,是为了什么“完美生活”。是什么让他“晴朗”但云淡风轻,是什么让他唯美的一塌糊涂,“一个成熟的女人脚步轻盈。”“就这样坐着,望着那窗外”。他的走出抑郁阳光起来到底是他的幸还是不幸,是他的“性而上”的进一步沉沦,还是走出“性而上”的豁然开朗。爱情没有什么不好,或者阳光没有什么不好,但沉沦和逃避确实值得谴责。而“爱情”本身是不是对于生活的逃避,是不是进一步的“沉沦”呢?真正的澄明状态不是快感能够带来的吧。
唯美的轻盈和欲望的沉重。他从“那一年”和“时光漫步”中交出的,是一份越越轻盈的唯美的答卷,是什么让他失去了重量?不知道。“在别处”的成功已经在昭示着某种现象,而即将到来的新专辑,又将是个什么样子呢?间隔的时段越来越短,“封闭——开放——开阔”,也似乎不能这样标示他的心灵轨迹。莫非,这的确已经不是那个“孤独的人是可耻的”的时代,这的确已经到了“傻子才悲伤”的年月,而这样的字眼,竟也是被他的后辈概括出来的。
二 常态下的癫狂
我只有两天
我从没有把握
一天用来出生
一天用来死亡
我只有两天
我从没有把握
一天用来希望
一天用来绝望
我只有两天
每天都在幻想
一天用来想你
一天用来想我
我只有两天
我从没有把握
一天用来路过
另一天还是路过
这是上世纪九十中期最有震撼力的几句话语了,许巍用他哀怨的磁性嗓音唱出来,让所有的说教和调侃失去了重量。相对于出生和死亡这两个最关键的临界点,作为个体的我们却是最不能把握的。出生作为我们生命的起始我们不能选择,而死亡作为终结却最不能回避。在这两个基点的映衬下,只能感受生命的渺小和脆弱。既然最终都会归于死,一切的意义和价值都会随之消失,那我们有何必活着呢?“向死而生”是不是一个误会或者玩笑。
“希望是一个娼妓,对每个人都蛊惑,当你青春逝去时,就抛弃你。”希望到底是不是好事,《肖申克的救赎》中,希望是主人公始终坚守的信念:“希望是好事,也许是人间至善,并且美好的东西永远不会消失。”但希望的下一步就会是绝望,“绝望之于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同样是裴多菲,是虚妄把两个字眼连接起来,又是一个误会或者玩笑。
为什么会有幻想,因为现实不美;为什么会有“你”出现,因为“我”感觉不到自己了。幻想让我们保留了美好的花朵不至于枯萎,用以对抗严酷的现实。“你”让我发现了自己,或者重新找回了自己。“无我原非你”,同样是“你”塑造了我。所以无论你怎样对我,我都会“一天用来想你”。你已经是我生命中的精灵,尽管这可能又是一个误会或者玩笑。
“十年修得同船渡”,能够“路过”已经是前世的造化了。因为无法把握而只是路过,因为只是路过而愈发无法把握。只能怪造化弄人,让自己在没有修够百年时就匆匆说出口。所以才会有“永久的悔”。不是天生的宿命论者,只是不能把握。为什么会如此固执,因为有这样一个信条,我的情绪不会欺骗自己,并且相信了自己的选择不会错,不想为一个误会或者玩笑而苟活。
常态下的癫狂,误会或者玩笑也许才是生活本身。不是我非要把什么东西往自己身上套,因为我在一些时候相信了艺术的力量。我不懂艺术,但知道也许只有这些抵达的是最为本真的存在,就像只有酒后才会说出真话一样。所以癫狂才是最有价值的常态,好多时候本真的生命被莫名的东西遮蔽,还需要借助酒或者别的刺激短暂的还原,不知道哪一个是更可悲哀的。
发现自己骨子里的东西,然后把它表现出来.发了疯似的表现自我,把自己的灵魂敞开,把自己的鲜活的生命剖开,把自己的成长做真正的反省并批判,这是属于一个人的,也是属于艺术的,因为能做到这样并不容易,也不是随便就能实现的。自我性情的关注因为表达而具有了艺术价值,人性的光辉并不是因为自我的剖析而失色,而是更显现了真实的力量。
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因为它展现的是活生生的灵魂。其实你没有见过我的灵魂,其实灵魂才是最美的。因为我的无能,所以要借文艺作品达到我灵魂的契合,实现自己的重归重塑。
好不容易发现了美的东西,真的不想就这样枯萎。
三 天鹅之旅——我心的飞
我们在前世约定
一起穿行这世界
一生都不会停歇
永远向着那春天
迎着天边的夕阳
让我们一起在风中起舞
穿过这午夜星辰
让我们旅行的梦更精彩
一生都不会停歇
永远向着那春天
直到这最后一刻
融进这温暖阳光里
让我们飞越这世界
飞越这辽阔世界
飞越这群山
飞越那洁白云海
飞过那万马奔腾的绿色原野
飞越那辽阔
碧海蓝天
飞向那温暖春天
这是<<时光.漫步>>的主打歌,不过说实在的,也许在形式上,它有些英伦的轻摇滚的情调,但内容上算不上上乘.影响也不大.不过选它做主打,肯定是有他的想法的.
天鹅之旅,很是难得的,也许是宿命,也许是幻想.好象是张海迪说过:“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不过对于普通人来说,断了的翅膀也不会有,然而心是注定要飞翔的.可是最终,心的飞翔不能取代现实中的平庸,这或许又是一场宿命.心的飞翔是不是好事,是不安分的幻想,还是应有的超越的期待.很难说,也许我们只应该做自己本分的事,也许我们应该保有自己的幻想的权利,也许我们还应该再相信奇迹.但是,并没有现成的答案告诉我们,只能让自己的身体在每一次飞翔中轻盈,在每一次跌落中清醒.不断的飞翔和跌落,最终完成着自己的宿命和应有的轮回.
“飞,飞,飞,让我飞到高空,把这世界看个明白“,他飞了起来,但却坠机身亡.带着他想看明白的渴望,带着他美好的希冀或是向往,我们说,这是活的纯粹的人,也许他很不幸,或者很背与常理,但有过自己“理想之明珠,朗照我深奥之灵府“这或许才是很实在的活着,而其余的或是媚态,或是奴颜,真是难以让人心理宁静的.
“如果有来生,我宁愿作一只小鸟,自由的在天上飞翔“这是著名作家冯骥才的话,然而又回来,好象只有人家著名作家才有资格这样说,人家是参透这人世的玄机的,我辈凡夫俗子是不能说自己累的,有时候,说累也是一种炫耀.
昨天晚上看零点的节目,原来周晓欧那么腼腆.这更加深了自己对摇滚的兴趣,他恐高,看来是不渴望飞翔了,但腼腆中的真实和自我性格的流露确实是感人的.很难想象,当他喊出:你到底爱不爱我时的感受,也许这就是男人,也许这就是生活.我恐高,但不注定了我的心就低了,我还会高叫着相信自己,还会坚持自己应该有的一切.飞吧,感谢上帝给我们的心自由驰奔的时空.
四 蓝莲花的意象美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
你对自由的向往
天马行空的生涯
你的心了无牵挂
穿过幽暗的岁月
也曾感到彷徨
当你低头的瞬间
才发觉脚下的路
心中那自由的世界
如此的清澈高远
盛开着永不凋零
蓝莲花
许巍为数不多的用意象表意的歌曲。
当然还是那章变的阳光了的《时光。漫步》里的单曲,在过去的《在别处》和《那一年》中,他的歌里充斥着忧伤,绝望,茫然这样的字眼,但都是直抒胸臆的,直接把这样的词语拿出来,和上低沉的旋律和节奏,营造出一种别样的深深哀怨的情调。但是那些歌是许巍的代表作,也记录了他自己从故乡离别,到流浪到情感困扰的相思或是感伤的岁月。
现在的他终于走出了层层的阴暗的缠绕,是他更成熟了,还是更平淡了。但是不管怎样,快乐又有什么不好呢,于是以《天鹅之旅》为主打的新专辑问世,他已经简去了曾经是自己标志《水妖》里“你让我进入水底而永远不脏”的长发,也剪掉了自己的忧愁和深深的失落。更是直接抬起了头,向更高的地方,向更远的地方望去,于是有天鹅的飞翔,于是有夏日的风的轻盈,于是有礼物的真挚,于是有一天的静静的思索。仿佛一切都那么简单了,仿佛一切都那么平淡了,而闪亮的瞬间就呼之而出,于是完美的生活也就露出了笑脸。
意象的运用从修辞上说只能是更加有了诗意,更拓宽了词语所能带来的想象的宽度和深度,就像是古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样,带出一种轻灵而优美的意境。给了大家想象的机会和空间,也给了大家主动,于是能够和作者一起,通向更为和谐的情境。同时更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不止是意境的营造,而且有浓重的感情和思想在里面,让阅听人能有一次心灵上的沟通,能有一次灵魂的对接和感应。这时候的歌的价值就完美的体现出来了,不仅仅是一次情感的慰藉和心灵的按摩,而更多的是灵魂的认同和契合。
和诗人画家一样,艺术本身就是相同的。讲究的就是美的创造和人性的闪光。就像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创作者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投射出的第二自然所携带的人性的光辉,就具备了永恒的价值。
我们有理由相信,许巍会越来越好,因为与崔健的向人身体本身的关注和郑钧的“第三只眼是一只瞎眼”(李皖语)相比,许巍的道路明显是更正确的,并且相比与张楚的后现代,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的资源。我们期待许巍能够把西式摇滚的外在形式的张扬震撼和中国文化的含蓄内蕴结合的更完美。
五 那一年在别处漫步
在阳光温暖的春天
走在这城市的人群中
在不知不觉的一瞬间
又想起你
你是记忆中最美的春天
是我难已再回去的昨天
你像鲜花那样的绽放
让我心动
也许就在这一瞬间
你的笑容依然如晚霞般
在川流不息的时光中
神采飞扬
很多事来不及思考
就这样自然发生了
在丰富多彩的路上
注定经历风雨
让它自然的来吧
让它悄然的去吧
就这样微笑的看着自己
漫步在这人生里
当往事悄然走远
只留下清澈的心
让我们相互温暖
漫步在这阳光里
作为专辑的名字,应该看出这两首歌的分量。但是就对单曲而言,这是两首好失败的作品,失败的一塌糊涂,激不起一点的浪花,不过从许巍的创作历程,从《在别处》到《那一年》到这里,也应该是一个逐步成长的过程,作为题目是不错的,单看这两个词,还确实能给人无限的联想和期待。
多数的人从纯摇滚的角度看说许巍从抑郁到阳光是可耻的堕落,他也终于到了这一步,由原来独特而不落俗套到汪国真式的肤浅。从他的第三张专辑中能明显感觉到的是,他已经没有了先前压抑的透不过气来的绝望,没有了绝望中还无奈的挣扎,没有了挣扎中的痛苦和茫然,没有了茫然中对于虚假和无聊的批判。我很简单的认为,所谓摇滚最为精华的部分也就是愤怒和批判,因为有愤怒所以有了宣泄的欲望,因为有了批判所以具有了非同寻常的价值诉求和人文关怀,有了深刻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性的闪耀。
然而,批判之后是什么呢,愤怒的宣泄之后是批判,批判之后是什么呢?所以,批判现实也是有局限性的,它的意义在于发现问题,发现矛盾,然后很犀利的揭露矛盾,揭露黑暗,抨击现实中的丑恶,批判人性中的虚假和伪善。问题是找到了,也揭露出来了,然而下一步呢?怎样解决或是怎样建设,是批判现实主义者们所不能给予的。
或许我们不能说,批判之后是浪漫,因为浪漫虽然很矫情,但至少给出了一种向往,给出了一种幻想的家园,或许是对现实有借鉴意义的。这好象是一个有关社会进步的大问题。但与其说许巍堕落了,不如说他从简单的批判中走出,开始关注更为有意义的精神家园,从《夏日的风》到《蓝莲花》到《天鹅之旅》到《完美生活》,他在给自己或是给我们构筑一种清新的理想化的自由的图画,很显然这些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但我们应该保留着自己幻想的权利和不完全苟同与现实的空间。现实最终无法逃避,并且现实也不一定就是最美,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我们在自己的世界里,需要有那么一片精神的高地,可以远离世俗的纷扰,可以远离金钱名利的牵拌,可以远离人与人之间的纠缠和欺骗。
我们的社会需要摇滚,需要何勇的愤怒,需要崔健的“去你妈的”的批判,但仅仅的批判是不够的。这是一个早已经变形的物欲横流的社会,充斥的是算计和利益的权衡。都说,其实诗歌是中国的真正的宗教,我们正是需要这么一种东西来支撑着,避免过多的心灵污染,避免过多的灵魂的腐朽,避免过多的性情的沦落。
其实,好象批头士的著名的《昨天》和鲍博迪伦的《随风而逝》也不都是愤怒和批判吧,但不能不说它是摇滚,或许也可以这样说,怀旧就是对现在的批判,憧憬也不例外。总之是现实中有那么多的不尽如人意在里面,怀旧或者憧憬,都是从现实中逃离。让自己生活在不满中是痛苦的吧,但至少说明我们不愿就此而放弃自己的理想。作一个理想主义者或许很痛苦,但为了不让自己空虚无聊,也许还是有追求的好。
六 平淡的兴味
昨天的事
昨天的梦
早已经走远
我已想不起
好像手里
燃烧的香烟
推开窗
放一首歌曲
让柔和的风
轻抚身体
就这样坐着
望着那窗外
天边的云彩
让阳光温暖
我的心
平淡一天
平淡的心情
平淡一天
简单的心情
这是《时光*漫步》里最后一首歌了。我也就放到最后了,也是今年的结束了,明年我就二十四岁了,时间就这样过去,并且永远也不再回了。记得去年寒假在家时,自己一个人坐在书桌前,学习的书看不下去,就拿了一些报纸,摘下一些自己喜欢的句子。还很是自己得意的取个名字。我的不得不迎接的2003,告别2002……,自己写不出别的东西了,就找一些和自己思想接近的文字或歌曲。这算什么呢,从现实中逃离,或是寻求心灵的自我安慰,哈哈其实自己真的是一个穷人,可是喜欢一些小资的文字。我并不会玩,也就看看书,听听歌,聊天也没有了兴致,就让自己坐着,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
《平淡》的道理很简单,好象也要说回来,要找什么样的借口或者资格。但的确需要自己的选择,毕竟自己有选择的自由和权利。谁都会有忧愁,要不然就无所谓欢乐;谁都会心情有起伏,就像月有阴晴圆缺。竞争的时候大概需要付出自己的全力,还不一定成功。闲暇的时候就需要一点爱好,排解自己无聊的时光。
许巍是从抑郁中走出来的,他当然知道自己曾经的有过的在别人看来好像是无病呻吟的忧伤。但是一个年轻人,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一个需要寻找自己价值趋向的探询者,其中的苦闷是自然而又难以描摹的。但许巍做的很好。自闭,也只是成长的一个阶段而已,开放,也并不见得就是已经成熟。什么是生活,或者作为一个男人,作为一个并不想向生活交白卷的男人,作为一个为了自己的梦想从故乡出走,放弃了自己的学业,开始自己的流浪的所谓放荡的生活,也就是那样,“为了超越这平凡的生活,注定现在暂时漂泊……”
平淡还是好的,那句倍受批判的话“平平淡淡才是真”确实值得商榷,内心的平安那才是永远。一个淡泊明净的心态确实难得。这些话好象是说给那些所谓的大款听的,其实就是象崔健所说,有时候有钱人并不如老百姓更明白。在这里妄谈人生太早了,但平淡是一种生活状态。
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的意境,也是淡淡的,但背后有淡淡的忧伤。不必说他忧国忧民了,但什么原因就不必再计较,“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我们的记忆是有选择的,我们的思念是有选择的,我们的意向是有选择的。我们只记住我们喜欢的,或者自己选择的人,我们就搭理自己有选择的人。
有时真是自己给自己罪受,非常罪,非常美。有时候向往一些极端的体验,为了给自己一点刺激,给自己一点回忆。记性太好的人是痛苦的,因为他走不出自己的幻想。没有回忆的人是无聊的,因为这样的生活确实不值一过。小波先生所谓“有趣”新鲜而讲道理,我们要反对无趣,就要反对重复和混乱。做一个有趣的人,才不至于让自己后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