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73|回复: 6

非韩琦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17 10:24: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直想着说说韩琦这个人,却一直不知道怎么讲。上周六见到陈永苗,越发觉得该讲讲这个题目,可仍然没想好该怎么讲。毕竟,韩这样有名的名臣,是不大好随意评论的。尤其是,我可能要说些不那么好听的话。说好听点,可以说是求全责备,说难听点,那就是鸡蛋里跳骨头了。

韩琦主政主要是在仁宗后期,英宗朝的三年和神宗前期的几年。这个时期是宋朝的对内政策从保养民力到使用民力的过渡时期,也是一个很可能出现大乱子的时期。仁宗没有儿子,皇位继承人出现了空缺。直到仁宗去世的前一年,英宗也还才是郡王,连亲王都不是,仁宗要他做皇子,他也再三推辞,不肯答应。英宗从即位起就一直生病,还跟太后闹了矛盾,后来快要死了,还没立好太子。

这就是很大的政治危机了。西汉末期,王莽当政,皇帝连续三次早亡,他就篡权了。东汉有鉴于此,削弱了文臣的权力,由大将军主政,结果太监们与大臣们对着干起来了,而且从和帝之后,皇位继承人每次出现危机,最后决定的都是宦官。陈蕃、窦武想发动政变改变这种情况,结果身丧名裂。唐朝的情况类似于东汉。皇帝权力大,大臣无法无法对皇权形成有效的牵制,所以天下治乱完全系于皇帝一身,皇帝好就什么都好,皇帝不好就马上完蛋。玄宗前期好就出现了开元盛世,后期昏乱就搞出了安史之乱。此后就又成了宦官主内、藩镇主外。

宋朝度过这两次危机,全靠韩琦在关键时刻的果断决策。仁宗说,英宗还不肯受命进宫,怎么办?韩琦就给出主意,在诏书了用了一些比较严厉的批评的词句,英宗一听,果然赶紧卷起铺盖进宫了。英宗还没咽气,他和其他几位宰相守在身边等着遗命,英宗那时已经说不出话了。他就问英宗,把皇子叫来好不好,英宗点了点头。他又问英宗,把皇子立为太子好不好,英宗又点了点头。他立刻命人出去把皇子找来。别的大臣问他,如果我们立了皇子做皇帝,皇上又醒过来了,到那时我们怎么办?韩琦马上回答说,就算皇上醒来了,他也只能做太上皇了。

拿我们今天很常用的话说,或者拿永苗那天提起的韦伯说的政治家的标准来说,韩琦都是有足够的勇气和魄力的,也是有担当的。他敢于牺牲自己的名声来换取一个国家的政治安定,比刘小枫在《民国宪政的一段往事》里说的那个德国元帅强多了。

英宗即位之初,谏官王陶上书力诋韩琦,把韩琦比喻成了王莽、曹操一类的人物。确实,从权力大小上来说,当时虽然有五位宰相在同时执政,但韩琦是最有决断力的一位,说他是王莽,其实也不算特别离谱。就性格来说,文彦博、富弼、欧阳修这些文人,恐怕还不足以与他抗衡——道理很简单,韩琦是在西北打过仗的,而其他几位则只有富弼出使过辽国,文彦博与欧阳修都是很温和的人。所以,如果他愿意做王莽,能阻拦他的人恐怕也不是特别多。

司马光当时也已经快要被大用了,也是谏官。他给英宗连续上书,主要就是一个主题,强烈要求皇帝专政,不能让大臣权力太大。不过是他的话说得比较含蓄罢了,其实矛头也是指向韩琦的。在神宗即位之初、王安石还没有被大用的时候,司马光也还是在坚持这个意见,强烈地要求皇帝专权,平衡大臣的权力。可见当时韩琦作为首席执政官要承受多大的压力,更何况还是在北宋那样士大夫都很注重名节的时代。

但是,作为一个首席执政官来说,韩琦做的还不够。

英宗初期之所以缩手缩脚,是因为他还吃不准皇太后和大臣们对他的态度。他总觉得,那些人既然能把他从宗室里选出来当这个皇帝,那么看他不顺眼就会又把他废掉。而且,他知道得很清楚,被废掉的皇帝一般都不得好死的,哪怕继立的皇帝再怎么号称仁厚。但是,过了半年,他就和皇太后闹起了别扭,向大臣抱怨。这次别扭,他是完全胜利了,在那之后,皇太后就很少再来干预皇帝的事情了。一年之后,英宗想到了自己的祖先,濮王,要追封自己的父亲做皇父。当然,这个做法的意义是不言自明的,皇帝的父亲,再过一阵子就可以干脆追封为皇帝,进入宗庙了。对仁宗,他只是叫皇伯。

这看起来好象是很无所谓的琐细小事,不足挂齿,但在礼乐教义之下,却绝对是事关社稷的大事。

按照儒家的经典教义,为人后者为人子,所以,既然已经答应做仁宗的继承人,那么就只能承认仁宗就是自己的父亲,自己的本生父亲只能另外派人继嗣,不能随便追赠。刘秀其实跟汉元帝完全没关系,是他自己一手打下的新的汉朝江山,但他也只是给自己的父亲一个“南顿府君”的称号,没敢贸然追赠为皇帝。

所以,英宗要效法东汉灵帝,追封自己的生父为皇帝的做法激起了朝廷上下所有重要官员的反对。

在这个时候,几位执政宰相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他们支持谁,谁就将获得胜利。但是,韩琦对此事的意见我没有在《续通鉴》里找到。唯一对此事态度明确的是,好几位官员上书说,欧阳修作为宰相居然赞成这么荒唐的事情,必须受到惩罚。换句话说,也许只有欧阳修在这时对英宗表示了明确的支持,其他大臣基本上是在附和皇帝——至少是没有表示反对,如果反对过,那么一定会被作为大事记录下来的。

对当时的韩琦来说,首先我们要知道,他不是一个贪恋权位的人,他不需要用什么卑鄙手段来保禄固宠;其次,他认为作为皇帝,必须要勇敢、坚强、有决断力,所以他一直在努力培养英宗,鼓励他自己做一些决定,并且尽可能地去帮皇帝实现。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想象韩琦在这时的态度是什么。他一定会选择支持皇帝。

而且,从结果上来说,皇太后也做出了让步,同意让英宗称自己的生父为皇父,而仁宗只被称为皇伯。要知道,当年真宗皇帝只不过是想封个泰山,宰相王旦不表示同意,皇帝也只好向他行贿,然后才能在朝议中通过。这么重大的决定,如果没有韩琦和其他几位宰相的支持,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在宋朝的朝堂上被通过的。而且,在这个时候唯一能够劝服皇太后的也只有这些宰相们,其他官员是没有这个资格和能力的,也不可能得到皇太后的信任。

神宗死的时候,哲宗还只是个十岁小孩。经过大臣的推荐,名儒程颐被推荐来给皇帝做侍讲。春天来了,小皇帝在花园里玩,小程子跟着。小皇帝折了一根柳树枝,小程子立刻批评说,时方春回,万物生发,皇帝这样摧折刚生出来的生命是不对的。

小程子的做法对不对呢?对的,对儒家来说,就是必须要坚持原则。哪怕天崩地裂,圣人之言也是坚决不能违背的。圣王之治,必以正风俗为先。风俗怎么正呢,就是要从坚持原则开始,鼓励和提倡人们坚持礼乐原则。举动容止,皆中于礼,斯可谓善矣。只要稍微有些细节出了问题,那就一定会受到批评。我们今天都知道明朝黑暗、专制、惨无人道,其中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明朝的时候皇帝经常在朝廷打士大夫的屁股。但是,我们也应该反过来想,即使从明太祖开始打,一直打到崇祯朝,士大夫们也从来没有屈服过,他们一直在坚持自己认为应该、必须坚持的原则,即使被在朝堂上大庭广众之下打屁股,他们也义无返顾。

坚持原则的好处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宋儒所谓的正风俗。正是从这些细微处开始,原则被确立下来了,成了整个社会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正是这些原则,成了一个社会可以稳步发展的前提保证。道理是很简单的,一个社会的稳定可以依靠法律,但发展却只能依靠良好的风俗。

尤其应该提到的是,未来的国家精英,只有在这些严格的道德原则的规约之下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俗也是一个社会的人才生产机制。虽然我们都知道,象刘裕、朱元璋这样的英雄都是起自草泽的。但是我们要清楚,那是在乱世,真正愿意生活在乱世的人是不多的。想要一个国家繁荣稳定并保持不断的发展,那么就必须能够生产出一批人才来。这些被生产出来的人是社会进步的唯一保证,也是国家政治的骨干力量。

由此,我们再来反观韩琦。我们首先必须承认,他是一个十分成熟的政治家,是一个有担当、能够在为难关头挺身而出的伟大人物。但是,接下来,我们就又不得不追究他的责任,正是在他当政的这些年里,他过多的用了术,而忘记了坚持道。术可以帮你实现短期目标,但如果你还有更长远的目标,那么你就必须在权变之外不打折扣地贯彻“到”、坚持原则。一个真正成熟的政治家,在道与术之间,必须做好权衡。因为,这就是你在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之间选择。

王安石被进用为宰相后,韩琦、文彦博、富弼、欧阳修被先后罢黜,变法开始了。

黄仁宇说,中国开始了历史上第一次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开始学习用数目字管理国家了。其实黄的这个论断还是不够大胆,完全可以将这个时间提前到晚唐的几次税收政策改革。这样,所谓的南宋资本主义也可以更提前了,完全提前到“唐宋转型”的高度。但是,恰恰是这次改革,这个国家第一次出现了以“理财”为目标的国家政策,而在这之前,所有的统治者都是以安民为务的。圣人之道、上法尧舜、齐民风俗的目标被放弃了。

司马光早就说过,天下之财有恒,不在此则在彼。国家拿得多了,老百姓当然就穷了;国家不要拿得太多,老百姓的日子才能勉强过得下去。当国家财政开始宽裕,并且有能力发动对西夏的大规模战争的时候,老百姓的日子却越来越难过了。

更重要的是,在这之后,国家的人才生产机制崩溃了。虽然哲宗时期有过短暂的“群贤在朝”的时期,但地方上早都被王、吕、章等新党把持了,翻天不过是迟早的事,以至象刘挚这样司马光都认为不错的人居然向皇帝和太皇太后建议说,不如朝廷兼用君子和小人,用以调停。换句话说,整个社会的风俗已经变了,君子跟小人居然可以同处了。

在这个由盛转衰的过渡里,作为首席执政官,韩琦难逃其咎。

PS:继圣学社已更名为明道论坛,今天重开,欢迎新老朋友光顾
http://www.xueshe5.com/mdbbs/index.asp
真个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3-17 11:0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6-3-17 13:2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一直对宋朝的政治制度很感兴趣,有机会的话一定要向楼主讨教,宋朝是一个弱势政府吗,或者说宋朝是第一个开始高度整合官僚机构的朝代?
但有一点是明显的,那就是典型的中国以韦伯所说的人文官僚组成的文官政治体制是在这个时期基本成型的,直到明朝完全完善并终结,这一点与搂住所认为的以理财为目的是相合的,我认为这种政治视野的改变标志着中国官僚体制的成熟,政府——天下在概念上开始区分,政府对自己的职能也开始自觉化了,这从唐以前的中央官职与宋以后的中央官职设置比较能够看出,唐以前中央官职的设置围绕皇室事物,而自宋之后转向专门的职业行政机关。
  个人认为是宋朝政治的特例,但同时也是这个体制的问题所在,宋朝文官体制中还是比较容易产生这种强势官僚(中国历史这种官僚是在不断减少的,清朝可以说除去咸丰后特殊的政治环境下有些类似的人物,几乎没有产生,实际上,我认为成熟的政治结构不应该产生这样的人物,强势官僚是政治制度或官僚制度不完善的表现),但同时又没有一个机制来规范化他们的权力,韩琪的很多做法可以认为是行政官僚权力的失控,可以说他是卡理斯马式政治家和行政官僚的中间形态,而明朝的文人政府虽然如搂住所说不怕打屁股,但是已经属于一个官僚体系内的职业官僚了,不再以强烈的个人性权力进行政治活动。
   再说一下对宋朝在王变法之后衰弱的看法,个人觉得这正好是以上我认为的政治制度过渡时期的一种表现,王本身也是一个强官僚,但他以大规模审计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实际上与他的强人身份正好相反,而必然需要一整个官僚机构,但宋朝还没有完成这样在行政高度整合的行政机构,而且如果有,王安石也不会有这样的权力了,这是一个悖论,所以实际上他的失败是一种超前的政治行为在没有完成转型的政治结构中强行进行的结果,而且我一直认为,实际上这种转型是无法完成的,如搂住所说的,中国文化的内在原因决定了很多政治因素,或许像西方一样的自由主义政治下的专业政府在中国是无法产生的,尽管明朝几乎有效的杜绝了这种强大官僚的产生,但却并没有形成一个以专业行政为目的的职业政府,还是我一贯的看法,中国最有效的政府是清朝中前期政府,以军事结构整合起来的政府,但这也就不可能完成现代化转型了。
   最后说社会风气问题,这个不好说,但君子和小人在司马光的语境里究竟是一种伦理上的概念,还是一种政治上的指称呢,如果是后者,那实际上是一种政治体制的进步,我们知道中国的官僚分为官和吏,而吏一般被叫做是小人,但实际上他们也是专业技术官僚的代名词,那么以文人为主的朝廷引入技术官僚并能够并列,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文人官僚和行政低效几乎是对等的,如儒林外史所说,世间不怕贪官,就怕清官,在中国政治史上,清官的破坏性比贪官要厉害得多,所以说实话,我非常反感这些文人官僚,实在是务实的少,空谈的多
发表于 2006-3-17 21:5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你的明道论坛找不到,用百度也搜不到。 [s:6]
 楼主| 发表于 2006-3-20 08:42:56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直接点连接,能打开的啊
发表于 2006-3-21 00:4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官的破坏性大,贪官的破坏性就小了吗?当下的社会,官本身就是一种破坏,何关乎清贪,他们是对立统一的,而统一才是根本性的。另外,有时候清流清官在一个非常关键的历史时期,也就是社会转型期,贡献的大小也可能是无与伦比的。
发表于 2006-3-21 17: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官的好坏在于究竟是清在实事上,还是清在所谓名节上,我说的清官是后者,而后者恰恰是所谓清官的大流,也就是楼上所说的清流,清廉的能吏自然是社会的大幸,也确实会给历史带来巨大作用,但万一是一个清廉的庸吏呢,可能要比一个知道变通而且能干的贪官要好得多

个人有这样一个观点,当然有些偏激,不过说来且做一听:中国八十年代以来沿海经济的发展,就在于贪官肯收贿赂而提高了很多事情的效率,不然以当时陈腐低效的政府效率,经济腾飞恐怕是一个空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5-7-22 09:12 , Processed in 0.14103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