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38|回复: 6

当代中国新闻评论写作的流派与风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15 12:0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代中国新闻评论写作的流派与风格(刊于<新闻知识>杂志2006年第3期)

唐小兵

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的诗歌热和90年代的散文热,当今的中国最受欢迎的文体是评论体。评论体当然包括很多类别,如杂文、随笔、时评等,新闻评论是这些类别中最受读者欢迎的文体之一。它的特点就是对新闻事件能够有一个“短、平、快”的反应,可以迅速地满足受众理解新闻的需求。这种体裁的繁荣可以从各大主流媒体对言论的重视一管窥豹。这也是中国媒体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通过有影响力的言论推动公民社会的到来,促进社会各个层面的渐进改革。新闻评论已经成为公民文化最重要的形成来源之一。
综观当代中国新闻评论的现状,可以发现主要存在三个显著的流派,这三个流派依据不同的文化资本和话语空间,形成了差异性明显的表述风格,从而呈现出三足鼎立的总体性态势。简而言之,可以划分为新闻从业人员、学院知识分子和公众知识分子三个写作主体主导的三种流派。
新闻从业人员是新闻评论写作的“职业化群体”,他们直接在新闻一线工作,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复杂面相有着切实的感受,对新闻评论写作的尺度与分寸有着良好的感觉。他们往往注重的是直接地“就事论事”,通过对新闻事件中所透露的问题的细致分析,展现其产生的原因及可能的解决方法。新闻从业人员的评论往往更多的是针对社会时政问题,他们自觉地在“技术的层面”探讨可以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这个群体的评论语言一般来说很容易被受众接受,语言清晰明快,要言不烦,直言不讳,主旨和诉求单一,能够迅速为受众心领神会,他们的评论结构也很清楚,很少出现枝蔓,最多也就是把以前或同时发生的同类事件放置在一起进行求同存异或求异存同的比较,以彰显问题的实质或普遍性等。这个群体的评论写作最大的优势就是掌握着庞大的新闻资源,对当代社会的表达和分析充满了“现实感”,因此他们所写的新闻评论血肉感强,富有感染力,容易引起一般受众的强烈共鸣。这个群体在写作新闻评论时非常注意修辞的技巧,他们往往并不追求话语的轰动和引人注目,而是讲究实际的传播效果,注重通过新闻评论起到对政府和社会的“警哨”作用。这个群体的作者来源主要是新闻媒体的评论员和评论编辑等,有时一般编辑和记者也会积极参与到新闻评论的写作中来。但这个群体的新闻评论也存在不容抹杀的劣势,就是因为追求表达的快捷和传播的迅速,容易形成固定化的分析模式,尤其是因为当前新闻界的浮躁粗疏学风,这个群体对新闻事件的思考难以突破固有的角度和取向,甚至有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某些评论家对所有新闻的“一刀切”的处理方法,这样的新闻评论就可能呈现出“浅薄的面相”,也无法真正地激发受众真正理解事情的真相,更别说引导受众学会自由地思考了。这种缺乏深度的新闻评论就成了麦当劳式的“评论快餐”,仅仅成了受众闲余消费过后就忘的对象。这种流派和风格的新闻评论人员在当代中国比比皆是,当然其中也不乏优秀的成员。《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版编辑童大焕、李方的评论文章犀利尖锐,尤其是李方的时评富有底蕴和余味,甚至充满智性的幽默,童大焕则以其对新闻事件的快速反应和高产写作驰名于新闻评论界。《南方周末》以前“纵横”版的评论编辑鄢烈山的时评,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也是掀起了一股旋风,他的文章长于对问题的爬梳,以及一针见血式辛辣的评论。他领导的《南方周末》言论与《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构成南北对峙相互应和之势。
学院知识分子是新闻评论写作的“业余化”群体,这个知识群体身处学院的象牙塔之中,主业是研究学术和探寻知识,通过著述立说的方式泽被世人,通过传道授业解惑的途径与学生进行交流和对话。但是,学院知识分子中间有一部分人内心舍弃不了对当下中国现实境遇的关怀,他们在教书研究之余关注转型中国社会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并自觉地投身到新闻评论写作中。学院知识分子的新闻评论有着色彩鲜明的“学院风格”,决不仅仅停留在对新闻事件表象的评析上,试图通过对新闻的分析展示人性的复杂和制度建设的急迫,因为新闻评论写作并非他们“必须完成的日常任务”,所以学院知识分子的新闻评论很多都是深思熟虑的产物,既是对社会、人性与政治的考察,同时也非常注重在评论中展现根本解决的方法。学院知识分子的新闻评论语言上偏书面化,喜欢引用一些政治哲学、历史故事、社会学、经济学等原理性知识来深入浅出地阐发问题,他们注意对问题的类型化分析以寻找有效的整体性处理的方案。这个群体的新闻评论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其浓郁的学理风格,能够在分析新闻事件的同时受众传播知识,增长智慧,他们注重在分析性话语中循循善诱受众去妥当地思考社会现象,换言之,他们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总是充当受众的“启蒙者”,而是引导受众自己去独立地思考问题。这是这个群体的新闻评论写作对当代中国社会最大的价值所在。但无庸讳言的是,学院知识分子的新闻评论也存在问题。由于他们主要的活动场所在远离社会相对安闲的学院,他们的主要生活方式是阅读与写作,接触的又是比较精英的大学生群体和纯粹的书本知识,而与繁复多变的当代社会尤其是弱势群体的生活比较隔膜,这就导致这个群体的新闻评论与社会生活的“距离感”,可能给受众隔靴搔痒和生吞活剥的感觉,尤其是某些很少接触社会的学院知识分子,在分析问题时喜欢进行总体性判断,往往用一种从西方搬过来的理论模式来解剖当代中国,把复杂的社会“脸谱化”和“两极化”,就很可能误导受众,也可能成为不被受众认可的“正确的废话”,于社会实际无补而仅仅是一些学术话语的移植而已。这种学院知识分子的“独断式的真理”往往是荒唐的谬误。这个群体的新闻评论目前在当代中国的言论界最领风骚。活跃在大众媒体上的学院知识分子不胜枚举,比较突出的有哲学家徐友渔、历史学家许纪霖、朱学勤、哲学家何怀宏、社会学家郑也夫、经济学家汪丁丁等,他们往往聚集在《中国新闻周刊》、《南方人物周刊》、,《南方周末》、《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新锐而有着强大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报刊,通过开设时评专栏或直接撰写评论的方式制造公共舆论,推动公共领域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进步。例如孙志刚事件、超级女声事件等都吸引了他们的参与讨论,并提出了很多可贵的建议,前者甚至直接导致收容遣送制度的废除,可以说是学院知识分子主导的新闻评论界居功至伟。超级女声能够从娱乐事件走向公共政治的层面,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探讨民主模式的话题,也是在何怀宏、许纪霖等学者的新闻评论的推动下发生这样一个极有意义和价值的政治转向的。
公众知识分子是新闻评论写作“中间型”群体。这个群体的知识分子虽然在学院里工作和生活,但是他们对当代中国学院体制的内在弊病有深刻的认知,并且反感“计划学术”和量化管理等的学术赝品生产模式,他们认为这种盲目追求数量与标准的学术再生产模式只会损害主体对世界的真正感受。因此,身处学院象牙塔的他们发生了一个“社会转向”,即通过网络、传媒等媒介深入地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并针对这个社会发生的种种现象及时发表评论。总体上来说,这个群体是当代中国新闻评论写作最具潜力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既有学院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身份,同时又与社会保持畅通的联络,而且这个群体的成员大多是中文系出身,相对而言,新闻评论的文字能够将感性的圆润与理性的张力结合起来,并且由于是自觉地处于一种学院与社会之间的“两栖状态”,所以他们往往能够同时规避前两种新闻评论写作者的问题,文化艺术的感受能力和学院生活的理性训练让他们的新闻评论往往充满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洞见”,这些充满洞见而不乏灵气的新闻评论往往要言不烦、一针见血,能够给新闻受众开拓视野,提供另一种思考问题的角度。当然,由于这些新闻评论者大多是中文系出身或者对文学文化的爱好,他们的评论对象经常集中在公共生活的文化领域,文化批评与社会批评相结合的模式是他们惯用的模式,这种“文化批判”的新闻评论模式对于当今流行文化独占敖头的中国社会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当然这个群体也存在自身的问题,主要就是因为与媒体接触过于频繁,经常应媒体的要求发表意见,虽然他们也在强调发言立场的“价值中立”,但是仍旧隐约可以发觉他们的部分言论由于顺应传媒的需求,有时可能会出现为了追求表达上的传播效果而故作惊人之语,同时如果写作者对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思考方式没有清醒的自觉和调适的话,那么他们对社会的“文化批判和公共批评”容易流于观念上的“自我循环”,最终使批评方式呈现出模式化和空心化的状况,因而无法在知识原创性上给受众提供足够的分量。公众知识分子是传媒新闻评论写作的中坚力量,例如身在美国的薛涌博士近年来在《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东方早报》、《新京报等报纸发表了大量评论,这些评论涉及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有一种跨中美两国文化制度的比较视野,而作者本人在中国时又曾经从事报纸编辑工作,所以他对于当代中国的评论往往卓见迭出,见地新颖,给中国读者很大启发。另外如当今中国最活跃的文化批评群体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的朱大可、张闳、张念、王晓渔等,以及与其关系紧密的留美博士刘擎,在从事文化批评的同时也进行了某些社会批评,他们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共同体在中国新闻批评写作中是才华横溢见解犀利的群体,尤其是朱大可的评论往往是“一剑封喉”,及其具有评论体文章的杀伤力,如其在接受北京青年报周刊采访时对马加爵事件的评论就开拓了一个新的问题领域,即追问媒体为什么四个受害者及其父母在媒体的喧嚣中始终处于“缺席和沉默”的状态。
发表于 2006-3-21 01: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朱大可的一剑封喉。
发表于 2006-3-21 20: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像城墙一样厚实的帖子 [s:2]

薛涌博士
好像也被骂的不行了,我觉得对这些作者不必太认真,有好的文章可以看,但看他们的文章一定要保持自己头脑的清醒,有时候他们也是瞎说。

楼主是新闻院的吗?
 楼主| 发表于 2006-3-22 10:0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回海怪兄,我也可以说曾经是新闻院中人吧,不过这篇文章主要是想描述一下对当代中国评论界现状的一个粗略的看法.还请各位同人批评.
诚然薛涌的文章并非尽是佳作,但相对于国内很多时评家写的"注水时评"来说,他仍然算是一个很有洞见的学者,并且他给我们带来很多新鲜的美国背景知识.大家可以上薛涌的博客看看就知道了,
枕戈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3-22 16: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6-3-30 15:39:46 | 显示全部楼层
联系楼主那篇关于汉语写作的博雅传统以及这篇文章,使我想到一有趣的话题是,民国那时的知识分子的文章大多直抵咽喉,痛快至极,但和朱大可的一剑封喉大异其趣,可以肯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也许是,那时期的知识分子心中被时代所熏染,块垒已除,相比之下,朱则得自己苦练,去其块垒.
发表于 2006-3-30 16:29: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其多言是非,倒不如退而自醒,自醒之后,是非也就了然了,民国的知识分子们除了发议论之外,都是有一手扎实的功夫的,而今天,恐怕就难以比得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5-7-23 05:30 , Processed in 0.084862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