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news.163.com/special/0001139T/deathpenalty060311.html
A5681.JPG
A3673.JPG
A3214.JPG
多少年前,静安区便是上海的腹地,四面被城区环抱,不与郊区搭界。从上海开埠以来,静安的繁华首屈一指。入夜,街市上车水马龙、灯红酒绿。到了上世纪30年代,静安成了中外显贵巨商夜生活的首选之地,夜幕中的霓虹一个劲地渲染这里的风花雪月。
1934年,广东商人江耀章在戈登路(今江宁路近南京西路)建成的大都会舞厅,就是当时静安夜生活的“地标”之一。几十年来,这家舞厅随着上海历史的变化而变化,从旧社会纸醉金迷的畸型消费场所,变成了新社会上海市民的“欢乐园”……
“八角厅”赫赫有名
交谊舞是“舶来品”,舞厅也是“洋玩意儿”。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滩舞厅林立,风靡一时,与上海开埠有直接联系。
今年76岁的罗叔铭20岁不到就进入了上海娱乐业,一直做到退休,退休时他的职衔是“大都会欢乐园副总经理”,他实际上就是大都会舞厅在新社会的“掌门人”。罗老先生说,上海开埠以后,不论是外国水兵还是外国商人,都要在这里找乐子,自然而然地就把酒吧和舞厅带进了上海。上海第一家像样的舞厅好像是在国际饭店开出来的,以后渐成时尚,舞厅就一家接一家地开起来。
到了上世纪30年代,在上海林林总总的舞厅中,名气、人气最旺的有四家,它们是百乐门、大都会、仙乐斯和丽都,这几家是当时国内的顶级舞厅。
什么是顶级舞厅?拿大都会来说,首先是自成一体的建筑风格,大都会外呈八角形,里面正中一个穹隆顶,顶下正对圆形舞池,四周画栋雕梁,装潢得古色古香、富丽堂皇,与洋味十足的百乐门舞厅风格迥异,用现代的话来说,也算是“错位竞争”吧。舞厅配备停车场,冬有热水汀、夏日放冷气,配有当时最好的灯光音响设备,还有舞厅休息室,这些都是必备的硬件。在软件方面,要有最好的乐队,当时大都会的乐队不是来自西洋就是来自南洋;还要有红舞女。红舞女就像是名酒楼的招牌菜,引来垂涎欲滴的食客,显贵豪客一进舞厅,往往要红舞女作陪,于是红舞女应接不暇,一晚上忙着“转台子”不迭。
如果说红舞女是“红花”,那么,坐在舞池边待客挑选的一般舞女就是“绿叶”。在轻柔妙曼的乐曲中,忽明忽暗的灯光下,大都会舞厅的诸多“绿叶”们都有一把辛酸泪。为了生计,她们不得不卖艺又卖身。大名鼎鼎的大都会舞厅,其实也是一个有着华丽门面的“人肉市场”。
舞厅变评弹书场
就这样,大都会舞厅与百乐门舞厅“比肩而立”(两家相隔几条马路),见证着解放前上海滩的侈靡浮华,老板的钱当然也是赚足了。
从1934年大都会舞厅创办到1949年解放这十几年里,对上海的“舞业”来说,是“大发展”的十几年,也是百乐门和大都会这些领头羊“荣耀”的十几年。1947年,南京国民政府以“妨害风化,提倡节俭”为理由,于10月间颁布了禁止舞厅营业的法令,即“禁舞令”,激起了上海近万名舞厅从业人员的反抗。1948年1月31日,群情激奋的“舞业”人员上街游行请愿,遭到军警殴打,400余人被捕,酿成了震惊全国的“舞潮案”。后来当局迫于社会压力,才取消“立即禁舞”的通令,并将被关押人员全部释放。这件事显出了当时上海“舞业”人员的实力。
1949年建国以后,人民政府对旧上海的妓女、舞女等实行改造,让她们自食其力、谋求新生,大都会舞厅的舞女们也不例外。在新社会、新思想的冲击下,曾经盛极一时的大都会舞厅终于衰落了。但大都会这么好的硬件设施不能闲置,1954年,经上级文化主管部门批准,大都会舞厅改名为“静园书场”,专营苏州评弹演出业务。
罗叔铭当时就成了静园书场的负责人,他很自豪地说,大都会舞厅这一改,书场安下了982个座位,一下子成了苏浙沪地区最大的书场,舞客走了,却涌来一批“评弹迷”。当时,评弹界名家都来这里演出,剧目有《唐伯虎点秋香》之类的传统长篇评弹,每次唱到关键时刻,断然打住,要“且听下回分解”,忠实的评弹爱好者们,干脆就一场场买了连票“将观看进行到底”。
可“文化大革命”一来,静园书场又作为“四旧”受到了冲击,被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传统剧目不能演了,书场里到处贴满了“造反有理”的大字报,罗叔铭也被作为“走资派”批斗。“造反派”们还嫌静园书场的名字不够“革命”,索性将它易名为“红艺书场”。
踏时代节拍“起舞”
潮起潮落,大浪淘沙。随着历史的演进,人们终于迎来了拨乱反正的时刻,迎来了改革开放的年代。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已经落实了政策的罗叔铭又回到了静园书场做负责人,他感到,随着上海市民文化生活需求的提高,静园书场光是演苏州评弹已远远不够了,要挖潜力啊!怎么挖?那还用问吗?这里原本就是基础不错的交谊舞厅啊!
原来,“文化大革命”以后,人们急需从只能看“革命样板戏”的单调文化生活中解脱出来。上世纪80年代初,交谊舞一阵风似的在国内大学校园兴起,又逐步延伸到机关和社区,跳舞一时成为时尚。1984年7月14日,共青团上海市委为大龄未婚青年提供交际机会,在上海展览中心首次公开恢复交谊舞会,轰动一时。
罗叔铭在静园书场再也坐不住了,他果断拍板,在静园书场实行“双轨制”——“日书夜舞”,即白天是书场,晚上是舞场!
说干就干,罗叔铭带着大家布置音响灯光,请乐队,联系包场的企事业单位。这一招果真灵,“日书夜舞”大受欢迎,静园书场从此白天“书客”盈门,晚上“舞客”盈门。顾客乐了,老罗他们却苦坏了:日工作量足足增加一倍不说,单是每天晚上为腾出舞池,把书场那982个座椅搬开,待舞会结束后又将座椅重新放好,就成了重体力活!可大家忙得没有怨言,他们看到这个已有“50岁”的旧式舞厅在新时代物尽其用、焕发青春,打心眼里乐啊!
就这样,静园书场的交谊舞会在上海滩又领风气之先,不仅“舞客”满意,连有关管理部门也深表嘉许。1986年8月1日,上海市工商局、文化局和公安局联合下达批文,允许静园书场舞厅在全市率先试办当场出售个人票的营业舞会。静园书场舞厅又成了上海乃至全国舞厅的“领头羊”。
文明舞厅树新风
今天回顾起来,也许会觉得好笑:当时罗叔铭他们要求每个来买票的舞客出示单位介绍信,还要求售票员记下每个买票人的名字和买票的张数,这样一举两得,每天都有售票的流水账,又可从流水账中了解客源,以便管理部门检查。
为了让舞客在高雅的氛围中舞得尽兴,罗叔铭他们特地请来了上海歌剧院乐队,演奏的都是中外名曲;为了增加舞曲的艺术效果,他们还首创了钢琴加乐队的伴奏方式。高尚雅致的氛围得到了舞客的呵护,整个舞厅里没人抽烟,没人喧哗,人们要么尽兴跳舞,要么静静地欣赏中外名曲的优美旋律。当然了,人与人不一样,有时候难免有一两个酒酣耳热的人在舞池里举止有些不妥,这时工作人员就会像舞客一样跳着舞进入舞池,很艺术地贴近“目标”,恰当地作些提示,既维护了舞场秩序,又没有扫其他舞客的雅兴。
在当时,如果去国有饮食店吃点心,是要先买筹码后进食的。然而在舞厅里,罗叔铭他们对舞客实行“三到台”服务——领座到台,饮料到台,结账到台。即使现在看来,这“三到台服务”都还很实用,而在当时,这种服务可谓“创举”。
静园书场舞厅试办得怎么样,很快就有了分晓:
——舞票总是提前售完,很难买到当场票;
——试办一年不到,被市文化局、工商局、公安局评为先进舞厅。此后,又多次被评为市文明舞厅乃至全国先进舞厅;
——试办第一年,盈利100多万元;
——全国各地前来观摩取经的同行川流不息;罗叔铭他们也被请到各地传授经验。
最让罗叔铭他们高兴的是:能用自己辛苦挣来的钱,把静园书场彻底改造了一番。1988年10月1日,静园书场正式命名为“大都会欢乐园”,下设舞厅、书场、弹子房、餐厅、商场。
从“大都会舞厅”到“大都会欢乐园”,其间经历了半个多世纪,还是那座“八角亭”,还是那个圆舞池,但已有沧桑之变。“大都会”在新的历史时期又成了响当当的名字;“大都会”,给上海这座城市的魅力,作出了新的诠释。
老品牌何时再现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上海迎来了大发展的机遇,城市综合开发力度空前。
随着南京西路的整体改造,大名鼎鼎的“八角亭”不得不拆迁了,可惜它是被拆迁,而不是像上海音乐厅那样被搬迁。1993年,“大都会欢乐园”功成身退,“八角亭”被拆,在这块地皮上很快就矗立起一座名楼——梅龙镇广场。
当初拆迁时,曾有计划在梅龙镇广场辟一层楼面,仍旧开“大都会欢乐园”,但后来阴错阳差,这件事情没办成。
如今十多年过去了,“大都会欢乐园”似乎也要被人们渐渐淡忘了。但在罗叔铭他们这些“亲历者”的心中,总有着抹不掉的“大都会情结”,“这样一个可以跨世纪的老品牌,让它自生自灭,太可惜了!”
看到精明的海外商家在“百乐门”这个老品牌上投巨资经营,把“百乐门”打造成静安区夜生活的“新地标”,罗叔铭他们就更加坚信让“大都会欢乐园”再生是对的。
好在眼下正有利好消息传来,静安区有关部门本着开拓“月光经济”的理念,想加大打造高档次、高品位的娱乐场馆力度,正在考虑恢复“大都会欢乐园”!
热心的人们现在期待着“大都会”在新世纪再与老伙伴“百乐门”比肩而立,续写历史传奇新篇章。
●从这张解放后工作人员的合影中,可以看到“八角亭”外观
●入夜,“大都会欢乐园”熠熠生辉
●舞池内,舞客翩翩起舞 |
|